先秦时期,今甘肃属秦及西戎地,是戎、狄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那时兰州一带居住着羌戎游牧民族,以放牧射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南北两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秦、汉时,陇上“大山乔木,连跨数郡,茂林阴翳。”为上上...[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先秦时期,今甘肃属秦及西戎地,是戎、狄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那时兰州一带居住着羌戎游牧民族,以放牧射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南北两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秦、汉时,陇上“大山乔木,连跨数郡,茂林阴翳。”为上上...[继续阅读]
农业人口的增加、农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大片林地和草原变为农田。先秦时,甘肃境内大多数地方是戎、羌、狄等少数民族活动区,林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对森林植被的影响较小。秦、汉时,封建王朝极力向西开拓边疆,实行屯垦戍边政...[继续阅读]
历史上西北的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的碰撞和融合,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战争引发的火灾对森林的破坏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一方面交战双方使用火攻之策,引发森林大火,唐代卢纶在《从军行》中...[继续阅读]
先秦时期,陇上盛行板屋。板屋所在,西南起甘南藏区,东至华亭,北及祖厉河上游,但还未对森林造成大的破坏,真正对森林的严重破坏是历代封建王朝扩建城池,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官邸、寺院庙宇等对森林的大肆砍伐。秦汉时,近京之...[继续阅读]
很多森林火灾是人为引起的,从而成为最残酷、最剧烈的毁林方式。有的是故意的,如《孟子》记载:“舜曾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是说古代生活在偏僻山区的人们为了自身安全,往往焚火驱兽,随意放火烧山;有的是用火...[继续阅读]
清代中期,人口激增,甘肃人口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增至1540万,人口过剩形成的土地压力和能源危机愈加严重,加上统治者昏庸腐败,生态破坏后带来的自然灾害又接连而来,不仅百姓不堪其苦,林地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几乎达到了灾...[继续阅读]
甘肃省荒漠化总面积为1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1.8%。从动态变化来看,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3.8万公顷,年均递增率为0.35%。历史上甘肃省河西的西沙窝、古城、文一古城曾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绿洲景观...[继续阅读]
黄土高原的侵蚀自古就有,有人类活动以来,愈加严重。今庆阳董志塬,唐时南北长42.5公里,东西宽近32公里,现在南北长度大致依旧,东西最宽处仅18公里,最窄处0.5公里。千余年间,塬宽年均大约缩小10余米至30余米。在西周以后的2700多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