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植被稀疏,生态恶化,甘肃省成为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严重区域之一。泥石流分布范围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29%,涉及53个县,经常埋没农田,破坏交通,危害工矿城镇,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武都县泥石流,全县被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由于植被稀疏,生态恶化,甘肃省成为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严重区域之一。泥石流分布范围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29%,涉及53个县,经常埋没农田,破坏交通,危害工矿城镇,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武都县泥石流,全县被水...[继续阅读]
生态的破坏,使人类遭到了大自然严酷的报复,日益加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们生存的家园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千百年来,我们先辈中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和恢复生态植...[继续阅读]
1915年,国民政府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又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国民兰州政府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组织全市机关、部队、学校的公教人员、学生及市民上山进行义务植树劳动。1918年农历三月,由甘肃大林区...[继续阅读]
1926年,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杨慕时倡导在兰州南郊开展人工造林,其范围东起红泥沟,东北至方家庄,西经塔字坪、二郎岗、狼洞子,沿龙尾山麓至今西北大厦,约1.5平方公里。同年3月12日,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省城各界...[继续阅读]
1941年,农学家张心一先生来甘肃任建设厅厅长。他在甘肃任职期间,对兰州的植树造林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到南北两山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了加强造林的技术力量,张心一专门邀请其校友、时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继续阅读]
中正亭位于徐家山中部柏树台,为六角仿古凉亭。亭前是1943年9月所立的中正碑,碑高2米,宽0.8米,碑文正面“中正山”及碑背面文字均由当时的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撰写。当时为了树立形象工程,把徐家山一带以蒋介石的字命名为“中...[继续阅读]
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成立后,拟订了《甘肃省会造林五年计划纲要》《甘肃省会各公私机关山麓造林办法》等。从1943年起,除每年春季、秋季动员机关、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及市民开展季节性的荒山植树活动外,还与当地驻军联系...[继续阅读]
民国以前,森林管护主要由地方负责,私人山林则由林主管理。1927年,国民军甘肃总司令部、甘肃省长公署下令植树,并令“种后必多方切实保护,如希图塞责者,定即严罚”。1936年,甘肃省制定《甘肃省森林保护办法》,规定保护全省国有...[继续阅读]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林业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不足,无力普遍开展造林。1953年夏,甘肃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林野调查队对兰州市区南北两山的宜林地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选择较为阴湿的山坡开挖水平沟,在水平沟里采用红柳条,用簇栽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