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桥梁名。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据清王韬《蘅华馆日记》记载,该桥原建于清康熙年间,1802年(嘉庆七年)重建,是出入上海县城北门的主要通道;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和1849年上海的英、法租界分别建立后,此桥归英、法租界管理。因桥...[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旧桥梁名。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据清王韬《蘅华馆日记》记载,该桥原建于清康熙年间,1802年(嘉庆七年)重建,是出入上海县城北门的主要通道;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和1849年上海的英、法租界分别建立后,此桥归英、法租界管理。因桥...[继续阅读]
旧镇名。在今浦东新区西端。为浦东地区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重镇之一。镇得名于横穿镇市的河流——三林塘,而河又得名于沿河的东林、中林、西林三个村落。据记载,宋代有一个名叫林乐耕的人,原籍福建,为躲避仇家追杀而举家...[继续阅读]
地区名。上海地名习惯中,当河道发生急弯时,把凸出的一面叫作“嘴”,如陆家嘴、周家嘴;把凹进的一面叫作“湾”,如江湾、卢家湾。“三湾”是指今普陀区境内苏州河北岸的三个急弯处,分别是朱家湾(今光新路附近)、潭子湾(今清...[继续阅读]
地名。在徐家汇天主堂以南500米处一带,即斜土路西端,斜土路就是以连接斜桥和土山湾而得名。以前这里是水乡,蒲汇塘(今蒲汇塘路)和肇嘉浜(今漕溪北路、肇嘉浜路、徐家汇路、方斜路、复兴东路)相汇于此,清初水利工程中,人们将...[继续阅读]
旧镇名。在今浦东新区西南,咸塘港、盐铁塘交汇处,沪南公路东侧。传说该地曾产鹤,旧名“鹤沙”。清《光绪南汇县志》:“下沙镇,邑西北三十六里。相传地曾产鹤,方顶绿足龟纹,故又名‘鹤沙’。”唐代时,该地临海,已有沿海边民...[继续阅读]
旧河道名。旧吴淞江下游重要支流。今“下海庙”即是原下海浦的水神庙。近代以后,今十六铺至复兴岛的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进入上海的西方商人沿江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并沿江筑路,使下海浦淤塞严重。1900年(清光绪...[继续阅读]
地名。又作“大八寺”。指今江湾地区的汶水东路、逸仙路、邯郸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五岔路口(旧名“小五角场”)以及附近地区。地名来源未详。1986年10月,上海市以及宝山县(今宝山区)的有关部门认为: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