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跨彭越浦桥梁名。即今闸北区和普陀区交界处的交通路桥。② 地名。泛指以大洋桥为中心的附近地区。彭越浦即彭浦,是吴淞江(苏州河)北岸的支流,传说以河边多彭越(即蟛蜞)而得名,1928年上海市工务局修筑交通路时,将这里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① 跨彭越浦桥梁名。即今闸北区和普陀区交界处的交通路桥。② 地名。泛指以大洋桥为中心的附近地区。彭越浦即彭浦,是吴淞江(苏州河)北岸的支流,传说以河边多彭越(即蟛蜞)而得名,1928年上海市工务局修筑交通路时,将这里的...[继续阅读]
地名。(1)旧指今金陵东路河南南路附近一带。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租界正式成立公董局作为市政机关,1865年在泉漳别业旧址建成公董局大楼。大楼为二层(中间为三层)的砖木结构西洋建筑,在中间的二层与三层之间装有建筑自鸣钟,这...[继续阅读]
地名。“上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食货·酒曲杂录》的记载,称:“秀州旧在城及青龙、华亭……上海……十七务,岁十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贯,熙宁十年租额一十一万七千八百九贯七十三文。”史家以为《宋会要辑稿》所...[继续阅读]
旧河道名。历史上的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也是流经今上海市的最主要河流。据《宋史·河渠志》等古籍记载,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水患,增加其在雨季排洪和旱季蓄水能力,开始了吴淞江的治水工程。工程的基本意图是沿吴淞江...[继续阅读]
地名。又称“小闸镇”。位于沪西,相当于今徐汇区中山西路和宜山路交叉口的东南侧。清乾隆年间,上海开凿一条名为“新泾”的河流,以沟通北新泾(即今沿哈密路的河流)与蒲汇塘的河道。为阻止蒲汇塘的浑潮流入新泾,在此筑闸,该...[继续阅读]
地名。在今青浦区南部。《读史方舆纪要》“松江府青浦县小蒸镇”条中记:“小蒸镇在(青浦)县西南四十五里,三面旁泖,稍北(疑系“南”之误)曰大蒸。《志》云:‘镇西南四里,有古濮阳王大、小二墓,蒸土筑之,因名。’……镇挹三泖...[继续阅读]
地名。(1)指今九江路、浙江中路、延安东路、广西北路一圈地段。地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上海初开埠时,这里人迹稀少,大部分地产属沙逊洋行所有,沙逊在这里建有公司职员住宅,附近“夹道榆柳,一望无际,春藏黄莺,夏发蝉噪,秋冬寒...[继续阅读]
旧县名。在今上海市东部,东临东海。《读史方舆纪要》:“川沙堡,县(指上海县城)东北五十四里,产盐,商贾辐辏,地名八团镇,有三场(即下沙三场)盐课司。嘉靖三十六年抚臣赵忻等奏置川沙堡,筑城周四里,屯设官兵备倭寇。自是商民辐...[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