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十分重视文字符号的改革,因为文字符号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普及,“文字是生活的符号。它必须与民众的生活打成一片,才能发生效力。我们要想鼓起民众读书的兴趣,必须拿他们生活所需要的文字来教。”他认为,“生活所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陶行知十分重视文字符号的改革,因为文字符号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普及,“文字是生活的符号。它必须与民众的生活打成一片,才能发生效力。我们要想鼓起民众读书的兴趣,必须拿他们生活所需要的文字来教。”他认为,“生活所需...[继续阅读]
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文言文—白话—大众语”论战,不少学者均在《申报》等报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参加此次论战的学者有:胡愈之、吴研因、吴稚晖、汪懋祖、柳诒徵、夏尊、林语堂、陈子展、陈望道、乐嗣炳、王钢、...[继续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科学教育思潮,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从1914年6月开始,留学美国的一批中国青年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该组织提倡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任鸿隽任社长...[继续阅读]
“科学下嫁”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由陶行知发起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该运动既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传播实践活动,又是近现代教育史上首次大范围、多层次的科学教育运动。陶行知抱着振兴中华...[继续阅读]
为了向民众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培养大众的科学意识,陶行知于1931年春组织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由于他被国民党政权通缉不便出面,所以由丁柱中、陈鹤琴任名义主编,高士其、董纯才、戴伯韬、陶宏等人分任编辑,包括生物、物...[继续阅读]
陶行知出身于安徽贫苦家庭,自幼饱受艰辛,对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广大劳苦人民有深刻了解和同情,这是他热爱人民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他怀着满腔热情写了不少反映工农大众疾苦并为他们鸣不平的诗篇。在《一幕悲剧》里,他把一...[继续阅读]
陶行知的哲学观点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在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就其来源而言,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行观是陶行知哲学观的首要来源。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继续阅读]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陶行知始终以极高的政治热情,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积极参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历次拯救中国命运的革命实践活动。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为中国的前途和人民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