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逻辑思想、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西方逻辑的传入;中国墨家逻辑的“复兴”;中外逻辑体系的对比研究。明末,西方演绎逻辑随着利玛窦、傅汎际等天主教徒的来华而输入。徐光启译《几何原本》...[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明末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逻辑思想、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西方逻辑的传入;中国墨家逻辑的“复兴”;中外逻辑体系的对比研究。明末,西方演绎逻辑随着利玛窦、傅汎际等天主教徒的来华而输入。徐光启译《几何原本》...[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指概念、名词。与“实”相对。春秋时期,名家邓析就赋予“名”一词以逻辑的含义,主张“循名责实”、“按实定名”(《邓析子·无厚》);认为“名不可以外务”(同上),反映实际对象时必须保持其规定性,不能任...[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指事物、实体或实在。与“名”相对。春秋时期的邓析就已将“实”与“名”作为一对范畴加以分析,主张“按实定名”、“循名责实”(《邓析子·无厚》)。墨子也主张“取实予名”。后期墨家对“实”作了定...[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有争辩、推论两义。春秋时期,邓析“操两可之说”,教民兴辩,开创了先秦延续二百多年的名辩局面;并将“辩”分为大辩、小辩两种:“所谓大辩者,别天地之行,具天下之物,选善退恶,时措其宜”、“小辩则不然...[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关于定名、立辞、推理的基本概念。早在商周时期,即有作为祭名出现的“类”,如“肆类上帝,禋于六宗”(《尚书·尧典》)。以后渐次改变含义,如《周书》:“言行不类,始终相悖”,具有“善”的意思。至春秋之...[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指命题(判断)、语句。最早出现于《周易》:“辩吉凶者存乎辞”,“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系辞上》)认为“辞”是对现象的判断。孔子认为:“辞达而已矣。”(《论语·季氏》)“辞”是思想的表达。后期墨家...[继续阅读]
中国逻辑思想史范畴。指事物的原因、条件,或推理论证的根据。墨子最先提出这一概念,强调“辩其故”(《墨子·兼爱中》),“依类明故”(《尚贤中》),“无故从有故”(《非儒下》)。后期墨家对“故”定义为:“故,所得而后成也。”...[继续阅读]
亦称“辟”,中国逻辑思想史中的一种推论形式。相当于类比推理。春秋末期,孔子首先提出了“能近取譬”的思维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强调由已知的个别情况推测未知的个别情况。在教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