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希腊文λóɣοɛ,音译“逻各斯”,意译“理性”、“理念”,兼有“词”、“理性”、“谈话”等义。该词源出希腊语Legein,意为“说”(tospeak)。在哲学上涵义丰富,大体包括:任何讲的或写的东西,包括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历...[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源于希腊文λóɣοɛ,音译“逻各斯”,意译“理性”、“理念”,兼有“词”、“理性”、“谈话”等义。该词源出希腊语Legein,意为“说”(tospeak)。在哲学上涵义丰富,大体包括:任何讲的或写的东西,包括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历...[继续阅读]
logic一词导源于希腊文λóɣοɛ(逻各斯),原义为思想、理性、言词。中译名由中国近代严复在《穆勒名学》(译自穆勒《逻辑体系》一书)中首次使用。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1)表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中国革命...[继续阅读]
旧译“名理学”、“名学”、“辩学”、“论理学”、“理则学”。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推理和证明的规律、规则,为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提供逻辑工具。通常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理解。狭义地说,逻辑...[继续阅读]
逻辑学的旧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日学生田吴炤翻译日本十时弥的《论理学纲要》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次把“逻辑学”汉译为“论理学”。宣统元年(1909)林可培编写成中国第一部逻辑学教科书,以《论理学通义》为名。...[继续阅读]
逻辑学的旧译。首倡于孙中山。“凡稍涉乎逻辑者,莫不知此为诸学诸事之规则,为思想之门径也。人类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而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名,吾以为当译之为理则学也。”(《孙文学说》)后亦有人以此为书名,如汪奠基《理则...[继续阅读]
先秦至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本土逻辑思想、理论的统称,不包括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其特点是:以名辩(正名实、重论辩)为重点,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对运用譬式类比进行辩说有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一种...[继续阅读]
发源于古希腊并主要为欧洲各国所继承和发展的一种逻辑学说体系。同中国古代逻辑、印度因明并列的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中世纪阿拉伯人的逻辑思想和学说属于这一传统。近现代属于这一传统者,地域不论,也概称西方逻辑。西...[继续阅读]
亦称“因明处”(Hetuvidyāsthāna)。印度佛家逻辑学。印度古典逻辑的主要流派之一。“因明”一词音译为“希都费陀”,最早见于《瑜伽师地论》。Hetu即“因”,指原因、根据、理由;Vidyā为“明”,其含义为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