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作时确定主题思想,称为“立意”。“意”,即诗的思想内容,在一篇作品中起支配作用。“文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古人主张“意在笔先”,在执笔前反复提炼主题;“以意役法”,诗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诗人写作时确定主题思想,称为“立意”。“意”,即诗的思想内容,在一篇作品中起支配作用。“文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古人主张“意在笔先”,在执笔前反复提炼主题;“以意役法”,诗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继续阅读]
英文是image,又译作“影象”、“形象”、“幻象”。即想象中的具体形象,它经过诗人幻想加工创造而成,从生活真实到达艺术真实的形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诗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继续阅读]
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事物、事理。如我国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见诗集《双桅树》)中的“橡树”,是诗人爱情的象征。全篇用象征手法,寄托诗人的情感:“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继续阅读]
修辞手法的一种。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以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韩愈诗《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继续阅读]
诗人创造形象的能力。由此及彼,浮想联翩,扩大艺术的容量和加强艺术的形象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神思方远,产生艺术的创造力。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诗人要不断深入观察和思考各种事物,积累广泛...[继续阅读]
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宋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螽斯》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注)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继续阅读]
意在言外,余意无穷,称为“含蓄”。刘勰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古代诗人甚至提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姜夔:《白石诗说》)。“内外含蓄,方入诗格”(梅尧臣:《续金针诗话》...[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