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韵律诗一固定体裁,每节八行,抑扬格,韵式为abababcc。据考该韵体由法诗古体三节联韵体或中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及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坎佐那体演变而成。意大利诗人及作家、人文主义先驱薄伽丘(1313—1375)在其长诗《菲拉斯特洛...[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西方韵律诗一固定体裁,每节八行,抑扬格,韵式为abababcc。据考该韵体由法诗古体三节联韵体或中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及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坎佐那体演变而成。意大利诗人及作家、人文主义先驱薄伽丘(1313—1375)在其长诗《菲拉斯特洛...[继续阅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荷兰的一文学运动。1885年,青年诗人霭覃(1860—1932)与批评家及诗人克洛斯(1859—1938)和诗人弗尔韦(1865—1937)共同创办文学月刊《新导报》,发起了这场旨在革新诗歌美学的文艺运动。参与者包括诗人佩克(185...[继续阅读]
法国回旋体诗的一种,始见于法国十三世纪布拉邦特行吟诗人阿德内的《克莱奥马代斯》一诗,后经中世纪诗人厄斯塔什·德尚(约1346—约1407)和弗鲁瓦萨尔(约1333—约1400)润饰,逐成固定形式。该体共八行,其中第四、七行重复首行,最末...[继续阅读]
西方格律诗。一种由抑扬格或扬抑格构成的八音节四音步句、常以双韵体的形式出现,源于中世纪末法国民间歌谣罗曼斯、编年史记和十二世纪的传记文学等体裁。十三世纪法国的抒情、叙事小诗和小故事,也启用这一格式。其后,该...[继续阅读]
我国现代诗歌流派。1921年1月,由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朱希祖、周作人、耿济之、瞿世英、郑百里、王统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在北京成立我国现代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小说月报》、《文...[继续阅读]
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1729—1781)在其名著《拉奥孔》(1766)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诗用来摹仿的媒介,即语言文字。莱辛认为,诗与画都是摹仿艺术,但因各自所用的媒介与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符号系统。绘画用在空间中的形状...[继续阅读]
指诗人的真情实感与作品思想的自然统一。语出清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他从前人的创作经验中得出诗人为一,认为诗是人真性情的自我表现,即“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于是提出...[继续阅读]
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一重要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该派诗人除在作品思想倾向方面注意抒写四十年代人民的苦难、斗争以及渴望光明的情绪外,艺术上则注重含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