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朝鲜的重要诗派,以三位著名诗人为首推崇中国唐诗,故名。这三位诗人是白光勋(1537—1582)、崔庆昌(1538—1582)、李达。他们提出“诗回盛唐”的主张,力图扭转高丽朝以来崇尚宋诗的风气。他们的诗切近现实,表露对统治者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十六世纪朝鲜的重要诗派,以三位著名诗人为首推崇中国唐诗,故名。这三位诗人是白光勋(1537—1582)、崔庆昌(1538—1582)、李达。他们提出“诗回盛唐”的主张,力图扭转高丽朝以来崇尚宋诗的风气。他们的诗切近现实,表露对统治者的...[继续阅读]
十四到十六世纪德国流行的市民歌曲。最初只有十二个曲调,局限于宗教内容,源于格里高利圣咏等歌曲。十五世纪“工匠歌手”汉斯·福尔茨(约1478—约1515)对其进行革新,加进世俗内容,歌手们才纷纷创制新曲。随着城市手工业行会的...[继续阅读]
指对诗歌或文章写作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语出金代王若虚《文辨》:“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体,指体制、体例,写作的基本要求、规则。大体就是“理达词顺...[继续阅读]
指唐大历(公元766—779)年间的十位诗人。《新唐书·文艺志·卢纶传》称:“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其他书藉记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们的诗大多脱离社...[继续阅读]
英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大学才子”派,一是十六世纪后二十年活跃于伦敦的一批号称“大学才子”的人文主义诗人和戏剧家,如马洛(1564—1593)、黎里(1554—1606)、格林(1558—1592)、纳什(1567—1601)和洛奇(约1558—1625)等。他们均受过大学教...[继续阅读]
这是我国新时期诗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现象。最早的一批诗人是七七和七八级大学生,作品曾在《诗刊》、《上海文学》和《飞天》等刊的“大学生诗苑”发表。后来其中一部分人转向其他创作领域,但其后继者仍然络绎不绝。目...[继续阅读]
清叶燮在探讨诗歌创作物与我关系时,从客观方面提出理、事、情,从主观方面提出才、胆、识、力,而诗应当是主客观这几个方面的统一。主观条件的才、胆、识、力,“此四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而一切客观方面的理、事、情...[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