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卷,明万应隆撰。“三峰”是作者的号。是编为万氏的读史心得,共由14篇史论组成,绝大部分为议论人物之作,其中包括鲁仲连、田横、霍光、桓谭与郅恽、鲁肃、徐庶与荀或、赵云与霍去病、陆逊与刘晔、李胜、曹髦、苏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书名,一卷,明万应隆撰。“三峰”是作者的号。是编为万氏的读史心得,共由14篇史论组成,绝大部分为议论人物之作,其中包括鲁仲连、田横、霍光、桓谭与郅恽、鲁肃、徐庶与荀或、赵云与霍去病、陆逊与刘晔、李胜、曹髦、苏洵、...[继续阅读]
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一种观点。最早是胡绳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中国近代史可以在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那就要注意到中国近代史中三个革命运动的高涨时期,这三个时期就是太平天国、义和团...[继续阅读]
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历史理论学说。由康有为提出。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为宣传变法,结合传统今文经学“公羊三世说”和《礼运》的“大同小康之道”作了发挥,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一个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进至太平世的三世...[继续阅读]
流行于中国近代早期的一种历史观念。由魏源提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像气化递嬗、寒暑变易那样在发生演变,其演变的轨迹总是由淳朴的太古,递嬗到“有弊有救”的中古,终至于“弊极将歼”的末世。而在末世的递...[继续阅读]
一种历史理论观点。这是梁启超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中糅合《公羊春秋》“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阐发的一种历史发展模式。他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按其政体演变的方式,一般要经过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和民为政之世...[继续阅读]
东晋史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少好学,博览群书,东晋初为著作郎,掌修国史,后撰成《晋纪》20卷,记西晋一代史事,直而能婉,被人称为“良史”。这部书的《总论》,是魏晋时少见的长篇史论,概述了西晋的兴衰,分析了西晋...[继续阅读]
著史方法之一。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总结的《史记》的写作方法,就是在叙述史事的过程中,作者不发一句议论,不作任何表白,读者就会明白作者的观点。顾炎武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唯太史公能之。《...[继续阅读]
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社会学家较早注意工业化和家庭变迁的关系,尤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制度方面的变化,这一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学者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取...[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