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官的通称。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六艺、诸子、诗赋等皆立博士,汉代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博士的职务,原为通古今,备皇帝顾问,掌握《诗》、《书》、百家语,教授弟子,兼议典礼政事,西汉时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古代学官的通称。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六艺、诸子、诗赋等皆立博士,汉代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博士的职务,原为通古今,备皇帝顾问,掌握《诗》、《书》、百家语,教授弟子,兼议典礼政事,西汉时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继续阅读]
秦汉时主管皇帝车马的长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是皇帝的近侍之臣,皇帝出行时,太仆总管车驾,并亲自为皇帝御车。任太仆者多为皇帝的亲信、素负声望或有功之臣,甚至有时由司空、尚书令转任,可见其名位之...[继续阅读]
秦汉时,掌管奏章文书的官。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此后,权势趋重,汉成帝改用士人。光武帝刘秀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由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此称“政归台阁”。这样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就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继续阅读]
汉代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为了加强京师的治安而开始设置,司隶校尉受皇帝委托,可纠察缉捕特别重大的罪犯,有权劾奏公卿贵戚。后来,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之外,还负责督察京师地区。东汉时,司隶校尉获得更...[继续阅读]
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来逐渐演变为专管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的官。秦及汉初,本名为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为大司农。大司农掌管多种租税赋敛的收取,把收来的粮食、布帛输送到国家诸...[继续阅读]
北周王朝中央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六官,系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机构。这是宇文泰仿照《周礼》官制,实行的带有复古色彩的六官制度,以此取得中原地区汉族大地主的拥护和归向,至隋初废除。天官府...[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皇帝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再归还。旌节,简称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持节者为钦差,权力极大;朝廷派将去地方,也...[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尚书省的长官。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以善射者主持管理,因此,诸官之长谓之仆射。仆射起源较早,秦代已出现,汉代兼用士人或宦官为仆射。东汉时,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的尚书台称中台,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