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军事长官。隋代以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唐代前期派员巡视经过战乱或受灾的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之为安抚使。宋代安抚使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的官员,多由知州、知府兼任。宋真宗以后,凡诸路遇有天灾或边境用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地方军事长官。隋代以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唐代前期派员巡视经过战乱或受灾的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之为安抚使。宋代安抚使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的官员,多由知州、知府兼任。宋真宗以后,凡诸路遇有天灾或边境用兵...[继续阅读]
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防御使初在西北边镇设置,安史之乱时,又在中原军事重地设置,负责一州或数州的军事,因常由地方刺史兼任,所以,实际上成为唐后期一个州或一个方镇的军政长官。宋代设置防御使无职掌、无定员,仅为...[继续阅读]
唐后期主管财政收支的重要官职。“度支”一词原意为量入为出。魏晋南北朝时,设度支尚书主管国家财政收支。唐代度支改称户部,下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其中度支司掌握军国用度的收支,筹划财源,调拨物资,量入为出...[继续阅读]
唐、宋时期主管全国米粮、钱币和物资的转运,以供应京师需要的重要官员。唐代开始设置,起初称为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之间的粮食运输任务。后设江淮转运使,掌管东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负责掌管全国谷物、盐铁...[继续阅读]
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五代至宋改用朝臣,成为与宰相分权的执政大臣。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以宦官充任枢密使,掌管中枢机密,传达皇帝诏旨。此后,宦官权势日渐膨胀,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甚至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继续阅读]
唐朝宰相称号。唐初在名义上虽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上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因官阶品较低,故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实也是宰相。“平章”原意为商量处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续阅读]
古代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综理军事、行政、民事、财政的高级官员,称京城留守。在陪都或军事重镇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留守本无固定名称,或称留台、居守,隋代开始以留守为官名。唐太宗伐高丽...[继续阅读]
唐初宰相的一种加衔,即在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共议朝政称为宰相以外,其他参预议政的官,则加“参知政事”之类的名目。唐高宗以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并另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宋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此后,参知政...[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