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用语。即进士中的第一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殿试,分进士为甲、乙两等。八年始分为三等,称三甲,其第一等称一甲。中第一甲者授知县。端拱时又不分甲。各甲人数不固定,淳化三年(992)御试进士,第一甲取三百零二人,并...[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科举考试用语。即进士中的第一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殿试,分进士为甲、乙两等。八年始分为三等,称三甲,其第一等称一甲。中第一甲者授知县。端拱时又不分甲。各甲人数不固定,淳化三年(992)御试进士,第一甲取三百零二人,并...[继续阅读]
科举考试用语。指考试成绩最优或录取等级最高者。如明清生员之岁、科试,其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者补廪生。清代新进士朝考分三等,程材论选,其一等一名为朝元。派部学习行走之进士,于期满后考试亦分三等,一等补主事,二等即用...[继续阅读]
科举考试用语。“乙榜”的俗称。明清时用以称考中举人者。榜,即考试后揭晓取录名次的布告。科举制度以取中举人称乙榜,取中进士称甲榜,以示等级区别。因举人是作为出身的第一榜,故名一榜。而再经取中进士,则称两榜。...[继续阅读]
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唐长庆二年(822),穆宗从谏议大夫殷侑奏,设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科,又设一史科。能通一史者,即可获出身。其有出身者及前资官应考者,视同学究一经。...[继续阅读]
科举考试用语。宋代科举考试中,对某些应试者予以待补资格,谓之“一事中”。赵昇《朝野类要·举业》:“三场内只第一场合格,及补试内只大经合格,盖恐黜下之可惜,故以此勉其学者,惟武举只弓马合格者,待补,谓之‘一事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