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戊戌维新与《平湖白话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并争取民众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兴办 白话报刊进行宣传,从而推动各类白话报刊在全国的发展。其中,浙江白话报刊的发展是比 较突出的。据2010年出版的《浙江新闻史》称:“省内《平湖白话报》在1897年发刊”;1901年 《杭州白话报》创刊;1903年至1904年,有《绍兴白话报》、《宁波白话报》、《湖州白话报》和《南 浔白话报》问世;大约到1908年,杭州又有《浙江白话报》和《白话新报》创刊,前后多达8种。 这8种白话报中,在县域出版的有《平湖白话报》和《南浔白话报》两种。
嘉兴是浙江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经济发达,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其时 又得风气之先,终于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刊了《平湖白话报》。该报日出一小张,由平 湖人陈惟俭等创办,陈兼任经理,张文澍等佐主笔政。1898年戊戌政变后,报馆被清吏捣 毁,该报停办。可惜这份报刊失存已久,具体出版多少时间不详。项士元在1930年版《浙江 新闻史》中称,该报以“鼓吹革命为宗旨”;而2010年出版,由王文科主编的《浙江新闻史》则 认为:“如此说法似可存疑”。其理由为:根据可靠记载,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报刊,是1900年1月在香港创刊的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 浙江的勃兴是20世纪初的事,创刊于维新时期的《平湖白话报》,当时所鼓吹的很可能是变 法维新而非“革命”。如果《平湖白话报》是维新派报纸,经过了戊戌政变,项士元说的“旋以 土劣见忌,控于清吏,报馆被毁”,那就更切合历史事实。据平湖档案网介绍:陈惟俭为平湖 本地人,后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步科,又去日本东京政治大学政治经济科留学。1912年 加入同盟会。1924年经蒋介石、陈果夫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6日国民党浙江省第 一次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实际上是在中共上海区委、杭州区委的领导下召开的。会议 期间,宣布正式成立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选举宣中华、潘念之、丁济美(以上3人组成常务委 员会)、韩宝华、郑恻尘、宋敬卿、胡识因、张寅仲和陈惟俭等9人为执行委员。后省党部被军 阀当局查封,转入秘密活动。陈惟俭历任浙江省警察厅保安总队长、江苏省泗阳县长、淮阴 区专员、上海市参议员等职。他在家乡新仓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建造讲演厅、运动场,并 发起芦川旅外学生募捐建校等公益活动。
《南浔白话报》创刊于1904年,几乎与《湖州白话报》同时出现。这份册式装订的白话 报刊,反对封建帝制,宣传新思想,创办人为金涛欤,编辑和撰稿人有沈百经等,出刊一年左 右停版。
浙东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创办的多种“白话报”,在浙江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我国的近代报刊,其新闻或是文章的语言大都为文言,深奥艰涩,一般人很难读懂。 梁启超1896年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首创“时务文体”,半文半白,较为平易畅达,一 时间风靡报刊界。“时务文体”比古文好懂多了,但大半语素依然是文言。20世纪初始几 年,遍及浙东北的“白话报”,一律改用白话文,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的确是报纸在语言使用 方面的一大进步。不过,白话语体其实是包括方言在内的群众口语,通俗有余,精炼不足,显 得拖沓啰唆。到辛亥革命后期,浙江各地报纸上的新闻,大多已不用口语式白话文,而用以 “白话”为基本语素,仍夹有文言的新语体。这种语体比文言通俗,比白话文简练,可以认为 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语言,或者说是新闻语言的雏形。
这批白话报刊,政治上以宣传反帝反清为主旋律,竭力营造反对列强侵略、推翻清朝帝 制的舆论攻势,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白话报”一改深奥的文言 文为通俗畅达的白话文,在报刊成为“大众媒介”过程中迈开一大步,对以后的报刊文体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前的报刊,行文文体基本是文言文辞章体。“白话报”的出现和发 展,提倡推广白话文,这就报刊文体来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辛亥革命后浙江近代报刊逐渐 都成了白话报刊。



更多同类【浙江县报百年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