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周易》是古代巫觋占筮的典籍,其书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在漫长的 历史时期中陆续演化形成的。《周易》的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 天人互感、万物化生的观念,历经夏之玉器时代、商之龟卜时代、周之蓍筮 时代,从原始筮占的整理,产生了《连山》,又演为《归藏》,又进而成为 《周易》,再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整理,编撰成《易传》。
据《周礼》:“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东汉郑玄在其《易赞》中说:“夏曰 《连山》, 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就是说像《周易》这样占筮的书,在夏朝就 有一部称为《连山》的书,又称“连山易”; 殷商时有一部称为《归藏》的 书,又称“归藏易”; 周朝的才称为《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连 山》与《归藏》二书皆早亡佚。后人所知道的是,这三部书都有八个“经 卦”,即八卦,都以此为基础用以推占和预测,这是相同的。汉代人对《连 山》和《归藏》开始考证。如汉代杜子春谓《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认为此三书是伏羲、黄帝所作。可郑玄说:“《连山》者,象山之云,连连不 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但唐代孔颖达不同意这种说法,他 在《周易正义》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列山氏,亦曰连山氏。 黄帝一曰归藏氏。”也有人考证,《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 为山,故称《连山》(《周礼·大卜》贾公彦疏)。汉代郑玄认为《礼记·礼 运》中孔子所言之“吾得《坤乾》焉”之《坤乾》即是《归藏》的别名,因 六十四卦之首是“坤”卦,故称《坤乾》。这种说法与《易传·说卦》所言 之“坤以藏之”“终万物,始万物,莫盛于 ‘艮’”一致。《隋志》明确指出, 《连山》《归藏》至汉已亡佚,但宋代以后还有一些研究者称辑佚了二书的 “文句”,也有人伪造其书。对两书考证的文章也不少,如清初顾炎武认为 《连山》《归藏》根本不属于易学之书。以笔者之见,在上古时代,卜筮是该 时代文化的中心,它和天文、历法、哲学、礼仪、习俗、历史等都有密切 联系,“三易”之说是可信的。夏朝时,总结了卜筮和有关的文化,形成了 《连山》; 夏殷之人,又在《连山》的基础上,整理、加入了本时代的见解, 编成了《归藏》;而殷周之际,又在前两书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周易》。以 上说明《周易》是继承了前数代的卜筮文化,是数代人的集体创作。
关于《周易》成书的具体年代,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书成于殷末周 初。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下》:“《易》之兴也,当其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近代一些学者也多认为此说可靠。从史书记载来看,很多 人持“三圣”说。大致是伏羲作八卦; 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 作爻辞; 孔子作《易传》。如《史记·周本记》:“帝纣乃囚西伯(文王)于 羑里。”文王在被囚期间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 更明确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日者列传》说:“自伏羲作八 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西汉扬雄说:“《易》始八卦,而文 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法言·问神篇》)又说:“文王渊懿也,重易 六十四。”(《法言·问明篇》)东汉王充在《论衡·对作篇》也说:“《易》有 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文王图八,自演为 六十四,故曰衍。”对于这些,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总结说: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卦是汉以前 学术界公认的说法,但未必可信,因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作卦也当然是 传说。但《易》起源于八卦,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再推衍出三百八十四爻 倒是必然结果。
《尚书·周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从人类进入巫史文 化时代以来,卜筮是重要的学术和决策方式,连祭祀也离不开卜筮。直到新 中国成立前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常用鸟兽骨占卜吉凶。方法是用正或 反断定可行和不可行。这和《周易》用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 意义相似。自阴阳爻画组成八卦,至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最后到《周易》全 书的完成,这是一个较长的历程。商代甲骨文也是用来占卜的,但凿龟,看 它灼裂的“兆”,很是麻烦,周人用筮占的方法就比较简便,其所用的卜筮 法即是《周易》。
再从《周易》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关古代原始战争、祭祀、婚 姻、生产、旅行、贸易等某些情况和甲骨文的卜辞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周 易》卦辞、爻辞中引用的一些例子看来,其中提到“箕子之明夷”,康侯 “用锡马番庶”,“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丧羊于易”“中行告公”等故 事,也可以说明《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而且其卦辞、爻辞经过了很多人 的采辑、订正和增补。其作者应是当时专为天子掌管卜筮的官吏太卜之流。
至于《周易》的另一部分——《易传》,也叫《周易大传》或《十翼》, 历来认为是孔子所作,自宋人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提出质疑后,很多人 否认“十翼”为孔子所作的传统说法,近人如钱穆的《论〈十翼〉非孔子 作》、蔡介民的《周易》源流考,都认为孔子与《十翼》无关。
但是,近年来考古学上一系列新发现,如近年马王堆出土文献帛书《易 经》和数字卦,再加上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运用当代科学的新视角和思维方 法,对孔子作《易传》的说法支持者渐多,如王世舜认为《易传》是孔子所 作; 吴怡认为《易传》灌注了孔子的天道思想,是孔子的另一部《论语》, 是孔子把《易经》的占卜转化为儒家的易理。游焕民认为: 孔子从未把《周 易》看成卜筮之书。《论语·子路》记载一段话:“不占而已矣。”就是孔子 谈到“恒”卦九三爻辞时,对《周易》 卜筮的否定。读《周易》韦编三绝的 孔子,都是从哲学、政治上看待《周易》,并加以继承发扬的。主要表现在: ①吸收《周易》的“中行”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中庸”思想; ②吸 收《周易》的“无为”思想并加以发挥,形成了“无为而治” 的思想; ③吸 收了《周易》的“以退为进、以后取先” 的思想并加以弘扬,形成了“礼让 为国” 的思想。在孔子的眼中,《周易》只是运用卦名、卦象、卦辞、辞等 占的形式,而全书并非占筮内容。
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并认为,在孔子以前的传世典籍不多,对这样一部 百科全书式的《周易》,孔子不能不接触,不能不去探讨,他早年对占筮不 感兴趣,但到五十以后,从哲理的角度深研《周易》,对卦义和卦爻之辞提 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作了某些注解和说明,也像删《诗》一样,进行过 一番整理。一向主张“述而不作” 的孔子,对《周易》作注或进行口头阐 释,故《史记·孔子世家》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1973年马王 堆汉墓(西汉文帝时代)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要》中说过的 “夫子老 而好《易》,居则在橐(tuo,口袋)”等,可以与“五十以学《易》”互证, 进一步说明孔子和《易》的关系。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把孔子对《易》的见 解记录下来,并加以补充,到战国初期至中期,形成了《易》《象》《文言》 《系辞》的主要篇章,就产生了像《论语》一样的《易传》。



更多同类【周易与中医学】......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