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易》的中和观与《伤寒论》之“和”

中和观念是《周易》的哲学特征之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疾 病观念和治疗原则都是以中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
在《周易》象数推衍中,常采用 “比应” 的分析方法。以下卦和上卦同 爻位相比,有如阴爻与阳爻相比,谓之“有应”,也称“和”。二、五爻中之 位两爻相比“有应”,则谓之“中和”,是为最佳。因为它能达到阴阳协调的 “保合太和,乃利贞”之故。《周易》重视阴阳调和也是《黄帝内经》的立 论点。《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以阴阳匀平为生 理,以阴阳失和为病理,故调和阴阳,使达到“平人”状态的动态平衡是治 疗的目标,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 致和平”之谓。
“和”也是《伤寒论》言生理、论病及治疗之要义。张仲景之言“和”, 就是要达到负阴抱阳有“冲气以为和” 的水平。《伤寒论》以“身和”“色 和”“脉调和”“口中和”“腹中和”“身形如和”为平人。如其“不和” 或 “未和”,则为疾病,如“胃中不和”“卫气不和”“睛不和”与“表里未和” 等,这些不和就是阴阳不协调,不在正常范围。《伤寒论》据此以“和”为 治疗目标。例如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250条云:“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伤寒论》还创立了和法,用于疾病之初,由表入里后,治疗时,循 《乾卦·彖传》“保合大和”之理。外感之初的太阳中风,可以用桂枝汤调和 营卫以“小和之”; 而当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时,可以“与小柴胡汤和解之”; 当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有阴阳表里失和乃至心律率乱等,可用炙甘草汤以 和之。此时已是阴阳两虚,气血不续,以至心动悸、脉结代。《伤寒论》把 此方放在最后一节,可见其用心。当然,和法所调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 时调节营卫、气血、津液,有时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及人与天地间的节奏, 有时又是双向调节。但可用一句话以概括之,就是——调节阴阳。调节阴 阳,是《周易》中道观念在医学上的应用。《尚书·周官》有“论道经邦, 燮理阴阳”之语,孔安国亦有“经纬国事,和理阴阳”之谓,张仲景运用得 最为神妙。有时即使在偏盛偏衰的情况下,仍需用和法来维护患者,如“病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这样阴寒水湿之痰饮,除用温药外,也用和中 之品以防温药伤阴之弊,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和为贵”之论 用于医学也不为谬。



更多同类【周易与中医学】......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