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洋图》中的渔民谢洋节

《谢洋图》中的渔民谢洋节图片(共12张) :
《谢洋图》中的渔民谢洋节
2009年,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谢洋节,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组织“非遗”专家和二十余位渔民画家,踏访了具有数百年 渔业史的东沙古镇,访问了多名老渔民、老艺人、老脚班(挑运大黄 鱼的工人);然后,在“非遗”专家的顾问、指导之下,二十余位渔民 画家构思谢洋节的诸多场景,用五彩颜料来表现谢洋节,集体创作了 《谢洋图》。
图成,全图高1米,长40米。特请浙江省文化厅领导、著名书法 家鲍贤伦题写了具有传统风味的“谢洋图”三字。图有跋:“夏至南 风呼呼响,看侬谢洋勿谢洋?”举世无双的大黄渔汛,从吴王阖闾 捕获以作军粮,至今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千帆归航,丰收的喜悦, 请牛拉,以篰挑,劈黄鱼鲞,桶腌,场晒,装件外运??渔人对于海 洋的感恩之情汇聚成谢洋大典,祭拜神灵,放养幼鱼,民间戏曲、民 间音乐,人神共享。新的石屋砌就了,姑娘后生在唢呐声中嫁娶。谢 洋期间,渔人们在滩涂捕鱼蟹,在港湾里游泳嬉戏,修造渔船,整理 渔网,备米备酒。埠头离别,拔锚起航,向往新一汛的撒网拔网??
今天,当我们解读渔民谢洋节的时候,谢洋图卷就是最好的范 本,最直观的场景。
一、丰收归航
这里的“丰收”,所指并不是一船之丰收,而是整个春夏渔汛期 的收获。渔人驾驭渔船,从海洋捕鱼归航。归航的水程是不一样的, 要看它们从哪儿来。如果从舟山诸岛来,则水程短,尤其从诸岛中 的岱山岛、衢山岛来,归航的水程更短;但如果从奉化、洞礁、栖凤 来,从象山东门、石浦等地来,水程就长了;如果从温州、台州来,水 程就更长了;如果从福建省来,则水程最长。
丰收归航后,船停泊着,对于渔人来说,必得上岸去。东沙角里 有什么去处?去横街。当年,“横街渔市”是“岱山十景”之一,清代 嘉庆、道光年间岱山籍贡生刘梦兰有诗:
丁沽港口海船回,小市横街趁晚开。
狂脱蓑衣寻野店,挈鱼换酒醉翁来。

东沙古渔镇上的横街并不长,但很有特色。街边的房子皆为两 层楼,杉板为壁,青陶为瓦,楼下店铺,楼上住人。铺砌路面的是三 尺见方的石板,采自东沙镇西边的两头洞岛石宕。那些店铺其实并 非“挈鱼”、“沽酒”的酒楼饭铺,也并非“市”鱼的店,而多是渔需 品和生活日用百货店。想“换醉”的渔人应该多在东沙镇的民居中 畅饮,那里住的,或同乡、或朋友,或是海产品加工厂,或是渔人的 姐姐妹妹。
在渔汛期,东沙角已不再属于东沙角居民,而是成了由两万余 人组成的海洋捕捞船队的大本营。对于渔民来说,整个渔汛期,他 们的家除了在船上,就在岱衢洋岸上的街市中。
二、搬鱼加工
春夏渔汛期,东沙镇的处处场院中几乎都晾晒着大黄鱼鲞、乌 贼鲞;至渔汛后期,则晾晒着鲚鱼干、虾潺干。海上捕捞结束,渔船 谢洋,但腌渍在东沙镇一百多家鱼货加工厂中的各种产品要抢时 间、抢太阳,晾晒出来。
这是在船埠头,一群双角弯弯的水牛在牵拉油漆得红红的小 船。那时没有洋码头,只有石板石条堆砌的埠头。岱衢洋的船埠头当 然与大海紧紧相连,其实所谓埠头,就是岸上通往大海的一条路。 那条通海的路,一般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石板平路,第二段为石板斜 坡路,第三段为潮水吞吐的沙滩,第四段为泥涂。


《谢洋图》中的丰收归航


岸和海的落差形成坡,但坡道上决不能出现石级,这是为什么 呢?渔人们的船只能停泊在泥涂中,满舱的鱼运往岸上,方法只有 两种:其一是人工搬,搬鱼的人称为“脚班”—以脚力来赚钱的 那一班伙计;其二是牛拉。而小舢板则成了盛鱼的载体,我们姑且 把它比作集装箱吧。如果坡道上出现了石级,就会成为集装箱运输 的障碍。此外,在当年,要把大件物品—比如打船用的木材、渔 网—运到沙滩海涂,有时免不了要用拖拉的方法,故而石级是滩 头的大忌。


谢洋图》中的搬鱼加工



《谢洋图》中的牛拖渔船


一组人坐在面板阔阔的条凳上,操刀劈鱼,这就是加工大黄鱼 的第一步,名为“劈鲞”。劈鲞者多为男子或身骨强健的妇人,渔岛 少女是不参与这种劳动的—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技巧。
须知,在又称“老鲞”的大黄鱼鲞加工程序的终端,也是有检 验员的,而最终的检验员是购买大黄鱼鲞的商人。那劈大黄鱼的刀 称为鲞刀,形如“b”,刀口呈月牙形,因为黄鱼鲞的造型也是圆圆 的。下刀的位置是大黄鱼的头,从脑脊劈开,一分为二,头中的两颗 鱼脑石就会显露出来。(那里的大黄鱼实在太多,有人把鱼脑石倾 倒于沙滩上,任海水磨砺,若干年后,孩童们再把它们从沙滩上捡 回来,卖给中药铺。)鲞刀将鱼脑一劈为二后,不能停顿,更不能从 鱼体上抽出来—否则鱼体会不均匀—要继续顺着鱼脊的一侧 由头往尾下力。但是将到大黄鱼的肛门部位,鲞刀就要打弯了,从脊 背弯到鱼肚,同样把鱼肚一分为二,在肛门处,鲞刀戛然而止。


《谢洋图》中的剖鱼晒鲞


然后,劈鲞人把大黄鱼甩往前方堆着好多盐的腌货板上,那板 类似一扇比较阔大的门。腌货板旁,站三五妇人,把刀劈的大黄鱼 从背部掰开(那鱼肚并未受刀,故而大黄鱼仍旧是一体的),把鱼 鳔、鱼子、鱼白、鱼肝次第取出,敷上盐,把上盐的大黄鱼甩落在埋 于厂屋中的落地桶中。来不及加工,从海滩运来的大黄鱼只能以竹 篰盛之,一篰篰排列于巷弄中,即使阻碍了交通也无人埋怨。
那落地桶中的大黄鱼腌制几天后就要取出来—否则盐分太 多,鲜味就消减了。用淡水洗后,还要晒干。每家渔厂都备有若干竹 簟,竹簟略呈长方形,约2.8米长、2.5米宽,平时卷拢来收藏,就像一 枚枚导弹。每家渔厂必有自己的晒鱼场,称为“晒场”,竹簟展开在 晒场上,簟与簟之间留下一脚空隙,便于管理者行走。洗好的大黄 鱼鳞体朝下、肉体朝上而晒,且要把鱼尾巴摆放得弯弯的,晒干后 整条鱼就呈弓形了。
需要指出的是,渔人不参与大黄鱼的加工,他们既要打理渔 船,又要找点乐子。外地的渔人会到街市热闹处喝一点酒,吃一点零 食,赌几元钱,或看看戏,听听“小热昏”。街市因为渔人的到来而充 满生气和活力。
竹簟上的大黄鱼鲞要在太阳落山之前收起来,第二天再如法 炮制。
“试问大黄鱼鲞要晒几天?”
“那要看太阳的力度,一般三五天吧。但是当大黄鱼鲞晒到一 半的时候,如果遇到中午猛烈的太阳,可要当心,一不小心,鱼肉被 太阳烤熟,就会变颜色,那大黄鱼鲞就要成次品了。”
大黄鱼鲞成品就在露天的竹簟上收起来,在夕阳里放进蒲 草包里,再把包放进铺有早稻草的篰里。篰有盖,用竹丝把盖扎 好—到这个地步,一篰大黄鱼才能称为“一件”,渔厂的加工程序 也到此为止。那“一件”,就成为待售的商品了。
在大黄鱼的加工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产品,这就是大黄鱼的 鳔胶。有一首岱山竹枝词写道:
展得鳔胶五尺余,寄郎权作腹中书。
平生一片缠绵意,绕遍长竿总不如。

大黄鱼肚中有一条鳔胶,是珍贵的食材和补品。作为菜肴,把 晾晒干的鳔胶放在盐粒或沙粒中拌炒,鳔胶就会膨化,由玉白色变 成金黄色,水发后可炒菜或做汤。把鳔胶与黑枣、鸡、蹄髈等加酒 蒸煮,是珍贵的滋补品。鱼货加工厂会在渔汛结束后雇请妇女来加 工经盐保鲜的鳔胶,称为“拔鱼胶”。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个加工单 位,领头的称“拔手”,另两人称“剪手”。剪手把鱼胶剪开,去掉内 外的附着物,使鱼胶变得清洁。拔手则把剪手加工过的鱼胶一根根 在长桌上拉长、压合,再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作整体性的拉长、捏 合,即所谓“拔”,加工成五尺余长、三四寸阔的“长胶”。这条长 胶不能超过规定的重量,如三两,也不能有厚薄或破缺,因此,拔 手是需要技术的,心细手巧者会做得更好。对此,鱼货加工厂用杉 木板制作统一的长胶样板,以样板及秤来验收长胶,加上目测长胶 的洁白度—符合标准后,放在长竿上晾晒。鱼货加工厂以剪手所 剪鱼胶的重量支付拔鱼胶者的报酬。
三、海边渔猎
即使是休渔的日子,渔人们还是忘不了海。远方的海,暂时告 别了;门前的海,一样充满诱惑。吃惯了鲜活货的渔人,在礁岩上 搭建一个扳罾(渔网的一种),夜晚,在扳罾上燃一盏灯,称为“火 篮”,趋光的乌贼就会游过来,落入扳罾中。


《谢洋图》中的海边渔猎


游弋于滩涂上的泥马(木头制作,只可一人使用)在孩童眼里 更像一种玩具,但它不是用来玩的,而是捡拾海鲜的工具。驾泥马的 渔人可以捉到泥螺、望潮、小虾小蟹、爬行于泥涂的海螺。
退潮时,在滩涂上竖一道渔网,支撑渔网的是一根根竹竿。涨 潮了,鱼儿随潮而进;潮退了,鱼儿却被网拦住了。渔人们从家门口 出来,也许刚刚吃过点心,嘴上还留有酒香,腰上挂着一个鱼篓。他 们走向海涂,把困于网墙的鱼儿捉来。这种作业称为串网,因为竹 竿插在泥涂里,又叫插串。


挈网


还有一种捕鱼法,叫挈网。那网是用两根竹竿支撑的,呈三角 形,渔人握着一个角,而把网边伸向泥涂,迎着渐涨渐近的潮水,潮 头戏水的鱼儿哪知道进入了挈网区域?渔人把网“挈”起来,鱼在 三角形的网兜里跳跃呢!赶快用撩盆把鱼从网上“撩”起来,放进 竹篓。
滩涂上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有的钻到泥土里,有的在潮水中游 走。小动物的通道,就是“洞”。有一种洞是属于沙蟹的,很深,要把 洞中的沙蟹引出来,渔人称为“牵沙蟹”。
有一首儿歌颇有情趣:
叽咕嘎,叽咕嘎,
阿毛老绒(即老婆)牵沙蟹。
牵到夜,还没卖。
牵到半夜过,还没半淘箩。
牵到五更头,还没三碗头。
叽咕嘎,叽咕嘎,
阿毛老绒牵沙蟹,
牵来两只大沙蟹,
一只腌,一只卖,
卖来铜钿给阿毛。
阿毛屋里好弄弄(生活富裕),
鸡肉骨头哽喉咙。

四、打造新船
打造新船,该请木匠师傅。渔人称打船的师傅为“大木师傅”。
渔人希望船是一条游弋于海上的龙,故把船称为“木龙”。新 船下水,那日子是喜庆的。
打新船的渔家准备了那么多香喷喷的白馒头,在滩头抛,让孩 童们捡拾,让乡邻们捡拾。


打造新船


新船的船舱中有渔人生活的区域,以前的木船很窄小,就有调 侃的歌传下来:
困倒眠床,
爬起斋堂,
隔壁厨房,
灶头爬上就是屙(屎)缸。


《谢洋图》中的打造新船


新船的船舱中先要有神灵的位置,称为“圣堂舱”。画面上是 “大木师傅”们。打造的新船怎么称呼?那是一条大捕船。关于大捕 船,也有歌谣:
老公涨大捕,
老婆吃得凸大肚。
抲得来,连城买,
抲勿来,连船卖。

五、砌屋娶亲
对于渔人来说,船是海中的屋,而屋则是岸上的船。就像在大 海中渔人总是向往岸一样,在岸上、在屋中,他们总会向往大海。建 造新屋,也总是在谢洋时节。
有一种游走于海岛渔村的艺人,嘴上唱的是《佯扫地》。关于渔 人的屋,艺人唱道:
嘟嘚,一扫帚,扫到北,
老板屋里砌大屋。
前三进,后三进,
三三起九进,
二九十八进,
三九廿七进。
上马亭,落马亭,
吹鼓亭,喇叭亭,
造起富丽堂皇紫金亭。

有了屋,就要成家。结婚,新娘打扮得像状元夫人,戴凤冠,披 霞帔。有首儿歌《碰羊角》说的是新娘出嫁,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来展 现结婚的风俗:
笃笃笃,碰羊角,姐姐抬起妈要哭。
妈妈哎,甭哭啦,轿到堂前啦。
船到河边啦,大哥哥抱上轿。
小哥哥直送到,乌漆墙门好人家。
窗门开开地板房,两幢箱子四角方。
红红果桶摆两旁,白骨嵌镶大眠床。
金漆夜桶放叠床,银色帐钩响叮当。



《谢洋图》中的砌屋娶亲


六、备汛理网
在谢洋期间,与海上的辛劳相比,渔人在岸上、在家中,生活当 然舒适、轻松得多。经济条件允许的人家,还要给渔人们一些进补, 比较常见的进补品为母鸡炖黄酒、蹄髈炖黄酒等,其中要加入黑 枣、黑木耳、大黄鱼鳔胶等。但是谢洋毕竟是捕捞过程中的暂歇,除 了祭神、娱乐,渔人毕竟是劳动者,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职业和责任。 因此,在谢洋的日子里,渔人们还要备汛—为下一汛出海捕捞作 准备。
大海上捕鱼,最重要的是人、船、网。可以说,不管到哪里,网 总是和渔人在一起的,当渔人谢洋时,渔网就从船上抬到岸上。如果 渔网破损,就要请人补网;如果渔网太脏,就要到汰横头或河里涤 网;如果渔网损坏严重,那就要重新制作一张新网了。
制作一张新网,俗称“做网”,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网师操作。做 网包括加工、防腐两个方面,一般都在岸上、休渔时进行。传统苎麻 渔网的制作工序如下。
一、苎麻纺线:把买来的苎麻瓣用手撕开,用纺车纺成苎麻线, 再用拨车拨成双股的苎麻绳。
二、织网:把苎麻线绕在竹梭上,就可织网,网眼的大小以竹制 的则板为准。苎麻线的粗细、网眼的大小,要根据捕什么鱼来定。
三、栲网:所谓栲网,是把一种汁水赭色的栲树皮和渔网一起 放在大铁锅里煮。大铁锅往往还容不下渔网,故而在锅上套一木 桶,桶上加盖。煮网的灶一般置于露天,落地,又称“栲道”。栲网需 燃烧很多木柴,通宵达旦,夜晚栲网,白天利用太阳晒干。晒干后, 再把渔网放在冷却的栲网汁水里浸泡,然后再晒干。有时候要把棉 质的篷帆放在栲道里,和渔网一起栲,目的也是防腐。
四、血网:栲过的网已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为了强化防腐能 力,还要血网。所谓“血”,是牛、马等牲畜宰杀后的血,渔岛所用均 从陆上采购。用水把血稀释,放在大铁锅里,和网一起煮,四五个 小时后结束,网已被煮成黑色。把网从血汁里取出,再放到铁锅里 蒸—这时就不用栲汁或血汁了。


岸边织网的渔妇


五、装网:渔网的大小、阔狭,与纲绳、砫石的搭配,直接关系 到大海上的捕捞,因此技术性很强,渔岛上就有专业的技工—网 师—来进行渔网的装置,还负责实际捕捞后的改装。
除苎网外,还有一种用稻草搓成草绳编织的网,叫草绳网。草绳 网的网眼很大,是专用于捕捞海蜇的,鲜活的海蜇呈陀螺形,个体很 大,每只数十斤重,有的像个圆桌面,用草绳作网捕捞正合适。
制草绳之前,先处理稻草。一般需经过拉草、拷草工序,使稻草 变得干净、柔软,再用手搓成绳。用草绳制网不需要也不可能使用 竹梭和则板,就由资深的渔人凭着感觉编织。织成网后可直接用于 捕捞,没有栲网、血网 的程序。


整修网具


谢洋期也是备汛 期,渔人的劳作还是很 多的,比如修船、涂漆 (一般用桐油),船上 的各种设备工具需修 理或替换——比如篷 帆、缆绳、木舵、打水桶、锚及锚绳,乃至船上烧饭的炉灶、风箱和 渔人们用的被褥、衣服等,还要准备船上祭神用的祭品。
谢洋连接开洋—这是特指每年春夏汛结束至秋汛开始这一 过程。秋冬汛结束就不叫谢洋了,这时渔人们就用“过年”、“谢年” 来替代“谢洋”一词了。
所以,“夏至南风呼呼响,看侬谢洋勿谢洋”这句渔谣,以“夏 至”一词来锁定谢洋节的时间—不在秋冬。



更多同类【岱山渔民谢洋节】......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