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卤就是把卤水从井底取出,运至卤盆的全过程,是一项强度大而且技术性强的重体力劳动。其操作方法大致分为:羊角车套上篾条,连接汲卤竹筒,将竹筒放入井内,放至卤水层,入卤水层后,汲水竹筒底部单向牛皮受水压力自动打开,卤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汲卤就是把卤水从井底取出,运至卤盆的全过程,是一项强度大而且技术性强的重体力劳动。其操作方法大致分为:羊角车套上篾条,连接汲卤竹筒,将竹筒放入井内,放至卤水层,入卤水层后,汲水竹筒底部单向牛皮受水压力自动打开,卤水...[继续阅读]
从井里汲出来的卤水含水量大,咸度低,一般浓度在7~10度。而制盐要节约时间和燃料,降低成本,排除水分,就要把卤水浓度提高到18~20度。因此把卤水浓缩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序。其方法有晒卤和盐灶余热浓卤两种。大英历来采用的是...[继续阅读]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煎制逐渐结晶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制中加皂角、豆浆,同时提胆。注:胆为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灶匠将有水分的盐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继续阅读]
2009年末,严昌武老人因感染风寒而病故,卓筒井的最后一位缆子消失了。现在,人们不禁担忧,卓筒井修井技术会不会真的如老人所担心的那般,像他头上缠裹的“孔明帕”一样被越来越时尚的世界淡忘?[捌]“严缆子”——卓筒井深钻的...[继续阅读]
为了有效地保护卓筒井文明,大英县会同相关盐业史专家对卓筒井进行了多次文物调查考古工作。2009年是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考古调查的关键年,该县再次会同相关专家,对卓筒井9灶41眼井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调查证明,9个灶房的遗址...[继续阅读]
(1)保护管理概况1991~1997年由蓬溪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7年12月大英建县,成立大英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卓筒小井的保护及使用至今。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卓筒井文明,2007年,大英县人民政府特别拨给卓筒井两名财政编制人员,专门负责传承...[继续阅读]
(1)成立了卓筒井安全保卫科。保卫科共5人,分别负责大顺灶灶房、井眼、晒盐架、筒车以及陈列室内一切文物的安全保卫工作。(2)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度上墙,加强监督。(3)严格按制度办事,实行全天候值班,决不擅离职守...[继续阅读]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卓筒井文物,大英县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合理利用上狠下工夫,做好以下工作:(1)力争申报卓筒井为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2)将卓筒井原9灶41眼井所辖地区建设为大遗址保护区。(3)恢复北宋时期的民风民俗,再现当年...[继续阅读]
宋代卓筒井在今大英县卓筒井镇有大量的遗存,如古代以“老井”定名的卓筒井至今仍在使用,更有纪念齐国宰相管仲(盐神)的“老管井”(有世代传唱的当地歌谣:管仲师兄施大贤,鲁班造车圆又圆,筒匠打水灶匠烧,烧出花盐万万担)。...[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