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和近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普洱产茶始见于唐代。据樊绰咸通四年(863)《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古代和近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普洱产茶始见于唐代。据樊绰咸通四年(863)《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继续阅读]
景东老仓茶1922年省优等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后,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茶叶生产,实行“恢复老茶园,开垦新茶园,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了勐海茶厂,设立收购茶叶网点,提高茶叶收...[继续阅读]
1949年全区有茶园2093.3hm2,产量1535.3t。20世纪50、60年代,景谷县、景东县即有万担茶叶县之称。半个多个世纪以来,茶产业经过了恢复、发展、停顿、振兴,从单一农业向综合产业过渡的几个阶段。目前,茶业已成了全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继续阅读]
(1)1956~1962年,勐海茶叶试验站对澜沧、景东、景谷等11个县的茶树地方品种进行调查,整理出73个品种,按茶树形态初步划分为6类。筛选出景谷秧塔大白茶、景东大叶茶、澜沧大叶绿芽茶等46个为优良品种或材料,可在生产或育种上重点...[继续阅读]
为全面摸清全区茶树品种资源的种类和利用状况,1981年10月,由思茅地区农牧局组织,在各县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员127人的参与下,在8个县、45个区、98个乡、316个合作社,历时2年半进行了广泛的普查。共考察了416个样株,采集标本85份、蒸青...[继续阅读]
1981~1984年,由农牧渔业部经济作物处组织,并由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对外贸易厅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牵头的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共同承担下,在各个地州、县的...[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各地发现的野生大茶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考察和论证活动:(一)邦崴大茶树1991年3月,思茅地区经贸局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实地考察了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一株大茶树。同年4月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肖时英...[继续阅读]
为了全面查清普洱市古茶树种质资源的来源、类型、数量、利用价值以及古茶园的面积和利用状况,为振兴茶产业、打造“普洱茶都”提供物质基础,根据思茅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古茶树(园)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思政办发[2005...[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