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按照弦长比率来计算律高的生律方法,也是求五声相对音高的主要方法,又称“五度相生法”或“隔八相生法”。根据三分损益法所求出的十二律,称“三分损益律”或“隔八相生律”,又因为采用三分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按照弦长比率来计算律高的生律方法,也是求五声相对音高的主要方法,又称“五度相生法”或“隔八相生法”。根据三分损益法所求出的十二律,称“三分损益律”或“隔八相生律”,又因为采用三分损...[继续阅读]
随着三分损益法和十二律的发展,我国的乐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并产生了最早的转调理论——“旋相为宫”。“旋相为宫”,简称为“旋宫”。简单地说,就是转换宫音从而进行转调的作曲技法。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继续阅读]
按照时间的排列,道家可谓我国首要的学派,它提倡“少私寡欲”、“道法自然”、辩证法等重要的思想观念。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代表著作分别是《老子》《庄子》《列子》。老子(约前571—约前470),姓李名耳,字聃...[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崇尚“仁政”、“礼乐”、“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前551—...[继续阅读]
墨家的音乐思想以墨子(约前468—约前376)为代表。墨子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著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勤俭节用,反对儒家的亲疏贵贱之分。墨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非乐》篇。他对音乐持否定的态度,反对儒家的礼...[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的学说还有法家、杂家、医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等,形成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些学说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关于音乐的观点,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法家的...[继续阅读]
吴愉春秋战国时代,有“吴歈”,即吴歌。“歈”又作“愉”,有人解释,“俞”是独木舟,“欠”是张口扬声,合起来即船夫唱的歌。此说法见屈原的《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汉代王逸注:“吴、蔡,国名也。歈,讴,皆歌也。...[继续阅读]
镇江丹徒谏壁王家山东周墓“乐舞图”铜盘图2-14 镇江丹徒谏壁王家山东周墓“乐舞图”铜盘及其纹饰摹本镇江丹徒谏壁王家山东周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青铜器当中有一件铜盘,是一种容器,上面刻有乐舞图。铜盘出土时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