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

    一、前言近年来公布的吐蕃时期考古材料中,青海省都兰县、德令哈市两地墓葬所出土的“棺板画”和“木板画”等绘画资料颇为引人注目,针对“棺板画”内容以及其与墓主身份、族属关系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已见诸多位学者的专文......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毡帐图像试析

    一、引言2002年,青海省海西州郭里木乡夏塔图草场发现一批吐蕃时期墓葬,其中2座墓出土的4块彩绘棺板(如图一所示)由于完整而复杂的场景,引起了考古、艺术史等领域学者的广泛讨论。多位学者结合文献记载,就族属、图像风格、棺......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塑造文化间的马——对明代汉藏关系的历史人类学解释

    前言目前关于茶马贸易的研究,极大地忽视了和茶马贸易同时进行的、次数极为频繁的朝贡。而这些朝贡,相当部分和贡马有关。我们知道,公元7—9世纪时期吐蕃送给唐廷的礼物中,马已经出现。[2]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量的黄金制品占......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吐蕃钵阐布考

    一、钵阐布的出现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藏区的原始宗教是苯教(bon)。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吐蕃,松赞干布(弃宗弄赞,617—650)命能臣图密桑布札创制藏文。为加快佛教的传播,松赞干布下令进行迎请佛像、建立佛寺、翻译佛经等弘......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祖源认同彰显下的国家与土司关系——明末汉人视野中川西北杂谷土司的祖源身份与政治认同

    从甘肃南部向南延伸至川西高原,地势开阔的草原逐渐被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取代,形成连接西北与西南的天然通道。自新石器时代起,活跃于西北乃至北方的游牧人群常借此通途,南下深入西南民族地区。毗邻甘青牧区的川西北在游牧......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在西藏考古与艺术领域中,藏传佛教的相关遗存无论数量还是价值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其类型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平面和立体的艺术形式。其中,尤以绘画、雕塑两大类型占了较大比例,并更多受到考古、文物工作者和艺术史家......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从“固川保藏”到“筹边援藏”:晚清西南边防意识之形成——以丁宝桢督川十年(1876—1886)为例

    丁宝桢(1820—1886)是清末封疆大吏中一位具有改革思想和爱国精神的重要人物。其督川十年,多有建树,备受称赞。[2]对于丁宝桢的研究,以往较偏重于其洋务活动及其反教心态等方面[3],而其督川十年间积极筹谋西南边防的历史却鲜有学......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走出“佛苯之争”的迷思——论第二次金川战役前金川地区苯教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关系

    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廷第二次征讨位于四川西北部嘉绒地区的大、小金川,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后,最终将其平定,继而推行一系列善后措施。“废苯兴黄”是清廷改革当地宗教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以藏传......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从对清代藏史中“满洲”一词的解析看藏满关系

    藏满关系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藏学界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的学者多只依据清代的汉文史料去探讨满洲对于西藏的影响,较少从藏文文献去看清代的藏人是如何认识满洲的。因此,本文以几部成......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华西地区基督教传教士人类学思想演变初探(1922—1950)——以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为中心的考察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势力在世界各地的扩张,传教士人类学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传教士不仅在基督教传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也在人类学事业发展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进入20世纪以后,面对西方专业......查看详细>>

标签:川大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