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城自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河水北岸(今黄河西岸莘里村)筑城,因城位于合水之北,故称合阳。后几经变迁,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县治由故城迁至今址,至此便有了东街村域。历经唐、宋、金、元几朝的发展,到了...[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合阳县城自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河水北岸(今黄河西岸莘里村)筑城,因城位于合水之北,故称合阳。后几经变迁,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县治由故城迁至今址,至此便有了东街村域。历经唐、宋、金、元几朝的发展,到了...[继续阅读]
明、清时,东街村这块地域是西河乡、洽阳里的一部分,到中华民国时期则属城关镇第三保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街村正式建制归一区城关乡管辖,下设10个村民小组,含东庄子村、康家坡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归合阳镇...[继续阅读]
1949年以前,全村119户、510人,均属于小农经济家庭,村上除了4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外,占全村人口60%的贫雇农没有土地或靠租种土地和帮工维持生活,温饱没有保障。其他中农及小土地出租、小土地经营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更谈不上购置...[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东街村119户人家,仅有十余户富户人家,他们穿绸挂缎,衣食无忧。百分之九十的村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村民们耕种土地,只求温饱,常年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衫。由于耕作条件有限,生产力低下,村民们长期处于男耕女...[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的居住环境贫富差异很大。富户人家院大房高,建筑形式为青砖蓝瓦,松木屋架一砖到顶的四合院(上房、门房、厢房)。一般村民居住小院,建有土木结构的厦房,多为五间一幢或三间一幢。盖房的程序是先打背墙,再立...[继续阅读]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各类交通工具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前,村民出行办事、走亲访友主要是步行,个别户有自行车。到70年代,名牌自行车凭指标才能买到,其中叫得最响的是“永久”“凤凰”“飞鸽...[继续阅读]
合阳客运公司地处合阳县城关镇东街辖区内,位于黄河路2号,是合阳县唯一的一类汽车客运企业,始建于1957年隶属渭南市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为更好地服务广大旅客,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发展客运市场,搞活经济,扩大经营规模,于200...[继续阅读]
东街村的变迁与县城一样,经历了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史上东街村始终是县城的文化、商业、交通的中心。据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东街村辖区有元圣祠、关帝庙、太清观、城隍庙、观...[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