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半细毛羊新品系培育立项时,经攻关技术组拟订,专家组论证后,由农业部正式下达了新品系育种的方向是培育48~50支细度的半细毛羊。根据这一方向,确定了理想型(一级)羊体重、羊毛长度、剪毛量以及净毛率等主要指标。这些指...[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86年半细毛羊新品系培育立项时,经攻关技术组拟订,专家组论证后,由农业部正式下达了新品系育种的方向是培育48~50支细度的半细毛羊。根据这一方向,确定了理想型(一级)羊体重、羊毛长度、剪毛量以及净毛率等主要指标。这些指...[继续阅读]
1973年全国半细毛羊育种经验交流会提出的“意见”中,对半细毛羊的育种方向、鉴定标准、项目和符号做了较全面的说明,其中羔羊初生鉴定、断奶鉴定均划分为优、中、劣三级,但未提出每级的具体要求。育成羊和成年羊的鉴定项目...[继续阅读]
凉山州20世纪70年代以后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半细毛羊的杂交改良,产生了大量改良后代。为配合改良工作,部、省、州各级科研与业务主管部门下达了研究任务,先后进行了杂交组合,互交和饲养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每年定期进行鉴定整群...[继续阅读]
攻关项目确定的新品系育种目标和主要性状、毛丛长度、羊毛细度、剪毛量、净毛率等指标既是攻关项目应完成的任务,也是新品系羊群培育的质量指标,是必须完成的。因此,在制订鉴定标准和每年的修改补充时这些指标应一直保持...[继续阅读]
半细毛羊的鉴定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即初生、断奶、育成、成年。各阶段鉴定的内容和要求不同。鉴定标准要突出重点,前后阶段紧密联系,分阶段选择淘汰。初生时鉴定重于毛色、毛质和初生体重,淘汰杂色、异质、体重过小的个体。...[继续阅读]
为了减少鉴定时的主观误差,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适应育种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在制订鉴定项目和鉴定方法时,力求项目少而精,最大限度地使用工具度量和记录方式的数量化。对全国半细毛羊育种经验交流会提出的“意见”中,凭感观经...[继续阅读]
基本上采用了全国半细毛羊育种经验交流会提出的《意见》,13项个体鉴定项目中的“类型”、“体格大小”、“密度”、“羊毛弯曲”、“头肢毛着生”等仍用感观评定、符号记载的办法。仅取消了“体质”和“外形”客观评定不...[继续阅读]
1988年在试用稿的基础上,取消了实用价值不大的“类型”一项,增添了“体尺”测量一项。鉴定方法除主要依靠眼看、手摸判断的羊毛密度外,其余项目均可进行测量或用样本比较,用数据记录。鉴定项目减少到11个。为了更准确地鉴定...[继续阅读]
1989年修订稿基本保持了1988年度的鉴定项目和内容,羔羊初生鉴定和断奶鉴定仍分为优、中、劣三级,由于羔羊初生时期不一,本修订稿提出了对羔羊断奶体重按回归系数和按日均增重进行校正的方法。等级鉴定中对二级羊毛细度的要求...[继续阅读]
1990年度的修改稿对初生羔羊的被毛明确提出:优级羔羊被毛应呈半细毛羊毛丛结构,而中级羔被毛可以呈细毛羊毛丛结构。对育成羊和成年羊等级鉴定中的羊毛细度的要求,取消了对育成母羊羊毛细度可以放宽到56支(一级)和58支(二级...[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