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五七”指示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这里,毛泽...[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五七”指示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这里,毛泽...[继续阅读]
1970年7月,甘肃省教育局成立,随后,地、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逐步恢复,学校开始重视“以学为主”,强调学生要又红又专。1971年底,工宣队部分人员撤离,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学校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教学中来。陇东中学一...[继续阅读]
从1966年到1976年,陇东中学共有11届、1086名高中毕业生,除个别特长生在机关单位工作外,其他人都安排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老三届”。1966、1967、1968年毕业的这三届高中毕业生,适值“停课闹革命”时期,荒废了时间,未完成学业...[继续阅读]
“文革”初,唱红色歌曲(即革命歌曲和语录歌曲)成了时髦,校内外大小集会、活动要唱,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等劳动场所的慰问演出和大街小巷的宣传活动更是歌声嘹亮,可以说那个时期音乐课成了唱红色歌曲的课,学生们唱红色歌曲、...[继续阅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体育运动得到普及,农村每个大队甚至每个生产队都有篮球场,平时经常有人活动。每逢节日都有比赛,球员们各显其能,观众们也看得尽兴。原区村镇人口多的地方如此,有些山区村庄也是如此。因为那时既没有...[继续阅读]
师生参加生产劳动是陇东中学的光荣传统。大到修建校舍,小到打扫厕所,所有的校内活都要师生亲自去做,几十年一贯如此。“文革”中,“学农”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成了锻炼学生的课程,各种支农劳动多了起来。这虽...[继续阅读]
“文革”时期,陇东中学先后两次搬迁,校名也跟着有两次变化。1969年后季,庆阳二中由庆城镇北关迁到南街原陇东中学旧址,与南街小学合并,更名为庆阳县东方红学校。1971年前季,与南街小学分离,迁到庆城南街西城墙下丁家湾,后恢复...[继续阅读]
随着迁入新校工作的结束,恢复校名的事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校革委会主任董爱民的提议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求下,报请庆阳县革委会批准同意,新迁学校正式恢复陇东中学校名。校名恢复后,学校就挖掘陇东中学校史、继承陇东中学光...[继续阅读]
1977年至1979年,是陇东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恢复时期。1977年,陇东中学实行秋季招生,12月全国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4月14日,被确定为甘肃省“文革”后第一批重点中学。同年,学校撤销了革命委员会,设置了教导处和总务处,实行民主集中制...[继续阅读]
1.校舍建设1972年,陇东中学迁址于庆城丁家湾。经过5年的努力,到1977年,学校面积已达70亩。拥有了石箍窑洞31孔,土窑46孔,校舍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学校虽有了一定规模,但因地势南北落差大,道路崎岖不平,师生行走不便,围墙不完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