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含矿层位较多,涉及的矿种包括Cu、Pb-Zn、Ag-V、Fe、Mn、重晶石、毒重石、磷矿、高岭土、煤和石煤等。含铜层位包括神农架群、板溪群、峡东地区三叠纪巴东组以及湘西地区白垩纪红层;Pb-Zn矿产出的最老地层为震旦纪陡山沱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区内含矿层位较多,涉及的矿种包括Cu、Pb-Zn、Ag-V、Fe、Mn、重晶石、毒重石、磷矿、高岭土、煤和石煤等。含铜层位包括神农架群、板溪群、峡东地区三叠纪巴东组以及湘西地区白垩纪红层;Pb-Zn矿产出的最老地层为震旦纪陡山沱组...[继续阅读]
武当地区主要侵入岩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辉绿岩、辉长岩和正长岩;黄陵背斜核部以青白口纪—南华纪花岗闪长岩为主,其代表性岩体为黄陵复式花岗岩基,其次为中—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正长花岗岩;雪峰山地区侵入岩类...[继续阅读]
区内火山岩主要出现于神农架群、冷家溪群、板溪群(下江群)、武当岩群和耀岭河组中。火山活动呈现出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南华纪早期在鄂西和湘西地区的火山活动,形成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古生代的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裂...[继续阅读]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中段,北接秦岭造山带,东南与华南造山带相邻,西邻四川盆地分隔,东至江汉-洞庭坳陷(图3-2)。区内经历过多次强烈的构造变动,以晋宁(武陵)、广西(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表现最为强烈,形成了一系列颇...[继续阅读]
区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断裂十分发育。大致以黄陵结晶基底为界,北部以NW、NWW、NNW向断裂为主,南部以NE、NEE向断裂为主(图3-3)。大部分断裂沿走向具有分段性,横向上具有分带性,纵向上具有分层性的特点(周雁,1999)。主要断裂特征...[继续阅读]
工作区以发育侏罗山式褶皱而著称,从东往西由隔挡式褶皱变为隔槽式褶皱,反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浅,至川东带已由湘西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转变为薄皮构造,构造样式也由复杂趋于简单,它是晚侏罗世末至...[继续阅读]
大约在新太古代扬子陆块的陆核形成,于古元古代(2500~1800Ma)进一步增生而形成初始陆块,随后于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1800~800Ma)经历了裂解-拼合两个重要过程(高长林等,2005;高坪仙,1999)。裂解作用主要发生在中元古代早、中期,在...[继续阅读]
中国东部最大的重力梯度带(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南北贯穿研究区,这种东高西低的重力异常特征压制了其他异常特征,因此重力场特征分区域重力异常特征和局部(剩余)重力异常特征两部分来描述比较合适。(一)区域布格重力异...[继续阅读]
研究区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研究区两大板块航磁ΔT异常特征存在巨大的差异(图3-6)。城口—房县—襄阳以北,航磁ΔT异常十分复杂,局部异常众多且幅值变化很大,异常多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城口—房县—襄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