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改造1958年以前,云龙的桑树栽植密度为行距1.33米、株距1.17米,中杆偏高养成,平均亩栽436株。从1963年开始,大队对老桑园全面采用增株、增拳、增条的“三增”办法提高亩桑产叶量。是年冬,对行间缺株或过稀处补植壮桑苗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三增”改造1958年以前,云龙的桑树栽植密度为行距1.33米、株距1.17米,中杆偏高养成,平均亩栽436株。从1963年开始,大队对老桑园全面采用增株、增拳、增条的“三增”办法提高亩桑产叶量。是年冬,对行间缺株或过稀处补植壮桑苗一...[继续阅读]
1956年,建一合作社两年筹集200元,在陈安寺内修建灰幔顶,作为养蚕室。1958年,云龙地方蚕业兴起,带动蚕室修建。1959年云龙大队建制时,生产队养蚕仍大多借用民房作蚕室,选择结构较好的民房作为小蚕饲养的共育室,待蚕四五龄后分发到...[继续阅读]
基本蚕具云龙盛放蚕体所用的器具,有蚕匾、蚕架、蚕台等。2015年,这些传统蚕具绝大多数没有变化,仍在普遍使用。蚕笪 竹编,也称篚,圆形,浅口有沿,底部呈网眼状。养蚕前用印有蚕猫的手工纸糊实用以养小蚕。头眠后,蚕体渐大,换...[继续阅读]
桑叶采摘云龙在集体养蚕期间,采桑与农事安排有序。蚕五龄第3天大田插秧结束,集中劳动力采叶。第五龄饷食正值夏收夏种结束,劳动力又帮助采叶。中秋蚕饲养结束全部劳动力帮助剥黄麻,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晚秋蚕饲养。从1964年起...[继续阅读]
布局改革1964年以前,云龙一年养蚕三熟,分别为春蚕、夏蚕、(中)秋蚕。每张蚕种的单产低,亩桑产茧量不高。从1965年开始,对饲养布局进行调整,实行春蚕分二批养,夏蚕适当养,改一秋蚕为三秋蚕,增养早秋蚕,养足中秋蚕,根据桑叶情况安...[继续阅读]
饲养量1960年,云龙大队全年饲养蚕种1616张。1961年,下降到1074张,为历年最低。1966年,在布局调整后的第二年,全年饲养蚕种上升到1872张,此后每年不断增加,1967年超过2000张,达到2035张。1972年,又出现较大增幅,饲养量达到2609张,次年又增加...[继续阅读]
上蔟方式春蚕养足26天左右,就要上蔟,俗称“上山”。云龙的传统上蔟方式,为室内用“三脚马”架上竹木桁条,临时搭建棚架,上铺芦帘,插上“茧子柴”即成,因高出地面超过100厘米,故称“山棚”。“茧子柴”先后有禾帚把、伞形蔟、...[继续阅读]
1949年,云龙一带每亩桑地产茧量18.5千克左右,养蚕规模很小。以第三生产队为例,该队共16户,除1户地主以外,其余农户均没有能力养半张春蚕种。1957年,蚕茧总产量449.5千克。1958年,开始发展蚕业,当地蚕茧总产量约150吨,其中第三生产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