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总部西迁后,浙江籍高中毕业生和福建、安徽、江西以及离沪青年学生,由于交通或经济关系,不能去内地大学升学者越来越多。经教育部同意,1939年7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成立分校,分校共设文、理、工、农、师范五个学院。...[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浙江大学总部西迁后,浙江籍高中毕业生和福建、安徽、江西以及离沪青年学生,由于交通或经济关系,不能去内地大学升学者越来越多。经教育部同意,1939年7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成立分校,分校共设文、理、工、农、师范五个学院。...[继续阅读]
1939年11月25日,广西南宁陷落。在宜山的浙大已不安全,学校在派人去贵州遵义和云南建水等地勘察新校址后,最终决定迁往贵州遵义、湄潭。1940年1月,浙大师生到达遵义。图为遵义全貌(摄于1940年)。遵义子弹库浙大临时校本部(摄于2...[继续阅读]
1938年11月19日,根据竺校长的提议,浙江大学校务会议讨论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校训。为阐发“求是”校训的内涵,竺可桢校长发表了《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1938年11月)、《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1939年2月)和《科学之方法与精...[继续阅读]
西迁时期浙大名师荟萃,仅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就有王序、王淦昌、王葆仁、贝时璋、卢鹤绂、冯新德、任美锷、向达、刘恢先、苏元复、苏步青、吴征铠、吴浩青、张肇骞、陈建功、罗宗洛、竺可桢、钱令希、钱...[继续阅读]
西迁时期浙大的学生,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毛汉礼、叶笃正、朱祖祥、姚錱、池志强、杜庆华、李政道、谷超豪、张友尚、张直中、陈吉余、陈述彭、胡济民、侯虞钧、施教耐、施雅风、施履吉、钱人元、徐...[继续阅读]
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中,竺可桢校长作《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学术报告(1944年10月李约瑟摄于贵州湄潭)。《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论文第1页。史地系张其昀主编的《思想与时代》月刊在抗...[继续阅读]
西迁期间,浙大师生笳吹弦诵,文化社团活动十分活跃,陆续成立了“黑白文艺社”、“湄江吟社”、“浙大音乐团”等文艺社团。图为浙大黑白文艺社社员合影(前排左三为社长何友谅烈士,摄于1940年)。浙江大学召开春季运动会,规模盛...[继续阅读]
李约瑟(JosephNeedham)1944年4月和10月,科技史专家、时任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两次考察浙江大学。图为李约瑟博士。贝时璋、王葆仁、王淦昌、丁绪宝等教授听取李约瑟演讲(1944年10月摄于贵州湄潭)。李约瑟对浙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