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国财政学家哈维·罗森的观点,外部性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性可以由生产者产生,也可以由消费者产生。例如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如果有人抽烟,那么他就是通过消耗公共资源——新鲜空气减少了他人的福利。...[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哈维·罗森的观点,外部性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性可以由生产者产生,也可以由消费者产生。例如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如果有人抽烟,那么他就是通过消耗公共资源——新鲜空气减少了他人的福利。...[继续阅读]
日常生活中,外部性现象普遍存在,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对外部性作不同的划分。(1) 根据外部性的社会效果,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继续阅读]
产生外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较高的交易费用的存在,而有的外部性可能是由于法律对资源使用与交换的限制而产生。无论是哪一种外部性的存在,都无助于市场产生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和最好效果。因此通过适当途径解决...[继续阅读]
采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对此进行阐述的是福利经济学鼻祖——庇古。他认为,当外部性存在的时候,市场自身对此不能进行调节,社会福利不能达到最大。为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必须进行干预...[继续阅读]
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政府干预实际上就是采用财政政策进行的。根据政府干预的程度,可以将政府干预区分为两种: 被动干预与主动干预。前者是指政府通过执行某些财政政策工具使得微观决策者的外部效应内在化;后者是指政府直接...[继续阅读]
尽管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政策效果实现的程度与政策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看,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学派坚持认为...[继续阅读]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趋势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呈现上升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继续阅读]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年—2012年(第一承诺期)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继续阅读]
CDM是英文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的缩写,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跨界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机制之一。按照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截至2012年,发达国家缔约方总减排量约50亿吨。其中在境外的减排量需求占...[继续阅读]
中国CDM活动的主要法规依据是2005年10月12日开始实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中国设立了三个层次的相关机构。 首先,国家发改委作为中国政府展开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 其次,成立国家气候...[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