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3 汤逊放电区域的伏安特性曲线放电从非自持放电转变到自持放电的过程称为气体的击穿过程,这种放电现象的理论由科学家汤逊在20世纪初首先研究并建立,故称为汤逊放电。汤逊放电区域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可分为T0、...[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图2-3 汤逊放电区域的伏安特性曲线放电从非自持放电转变到自持放电的过程称为气体的击穿过程,这种放电现象的理论由科学家汤逊在20世纪初首先研究并建立,故称为汤逊放电。汤逊放电区域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可分为T0、...[继续阅读]
关于火花放电的理论目前还只是沿着汤逊放电机理在发展。从云雾室测量观察到在火花形成过程中,除了出现电子崩之外,在放电中还发展起另外不同形式的电离。当电极间电压逐渐增加时,电子雪崩量也在增加;当电压刚超过某一临界...[继续阅读]
H. Raether在雾室中观察到,当离子浓度为放电前原始浓度的106~108倍时,电子崩的发展被削弱了((dn)/(dx)<eαx)。这种低于指数增长速度的情况,是由于正极性空间电荷削弱了外加电场对电子的加速作用,从而降低了电子的电离能力。当离...[继续阅读]
工程上感兴趣的压力较高的气体击穿,如大气压力下空气的击穿应该用流注理论来说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电子碰撞电离及空间光电离是维持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并强调了空间电荷畸变电场的作用。在放电起始阶段,电离区具...[继续阅读]
流注理论可以解释汤逊理论不能说明的pd值很大时的放电现象。1)放电外形pd值很大时,放电具有通道形式,这从流注理论可以得到说明。流注中的电荷密度很大,电导很大,故其中电场强度很小。因此流注出现后,将减弱其周围空间内的电...[继续阅读]
1903年,汤逊首先提出了用第一电离系数α来描述气体放电,并提出了测量α参数的方法,即稳态汤逊法(SST)。后来,人们发现电负性气体的放电特性非同一般气体,于是在气体放电中引入了附着系数η、二次电离系数γ等参数,发展了SST方法。...[继续阅读]
如前所述,SST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气体的α、η参数,它是采用稳定光源照射阴极使其释放连续的电子,在间隙中形成稳定的电流I,由I与间距d的关系可拟合出α、η等参数。但对于更复杂的放电过程(如输运特性等),SST法无能为力,而用PT法...[继续阅读]
蒙特卡罗法,又称随机抽样或统计试验方法,属于计算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当时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经验方法由于不能逼近真实的物理过程,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而蒙特卡罗法由于能够...[继续阅读]
在气体放电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崩的发展主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宏观上看,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轨迹是曲线;从微观上来讲,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本身具有随机的性质。一个在电极表面或放电空间中产生的自由电子,如何及何时与气体...[继续阅读]
碰撞截面与电子的能量有关,数量很多、种类繁多且非常复杂,碰撞截面一般由实验测得,大多数研究者只测出了某种或几种截面,系统性较差并且采用实验方法各异,得出的截面也相差较大。而在蒙特卡罗计算中,截面数据的分析处理是...[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