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行长春会馆”石刻匾额是玉行会馆临南新华街的西门楣上的匾额,会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匾额连同会馆的其他碑刻都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此匾额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长一百九十二厘米,宽九十一厘米,厚二十厘...[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玉行长春会馆”石刻匾额是玉行会馆临南新华街的西门楣上的匾额,会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匾额连同会馆的其他碑刻都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此匾额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长一百九十二厘米,宽九十一厘米,厚二十厘...[继续阅读]
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古柏遮天,在古柏的浓荫下,耸立着一座蓝色琉璃瓦顶的石亭。亭内汉白玉雕成的云水座上,放置着一件用一整块墨玉雕琢而成的椭圆形玉瓮。瓮高70厘米,周长493厘米,重约3500公斤。这就是北京也是全国最古...[继续阅读]
1969年9月新中国建国20周年前夕,一件高1米、重约600公斤的俏色岫岩玉大型玉雕——韶山,在王府井大街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大厅中央展出,这是北京玉器厂向国庆20周年的献礼作品。作品中间雕琢毛泽东主席的故居,故居右侧是两棵红...[继续阅读]
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讲究的是“全国一盘棋”,在国内根本没有“知识产权”“技术保密”和“专利”这些词。“文革”期间更是如此,一切发明、一切创造都属于“集体的功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受轻工业部的指示,北京玉...[继续阅读]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多,只是星星点点,其中还有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现将查到的资料摘录出来,以供参考。春秋《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战国《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绒献锟铻之...[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使用了千年的“冶铁为圆盘”,“添沙剖玉”的古老琢玉方法与工具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一种先进的人造钻石粉定型的磨玉工具所替代。这种磨玉工具比人工合成的金刚砂硬度更高,安装、使用简单方便,用途...[继续阅读]
相册里一张3寸黑白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照片中间头戴草帽的就是我,和我一起站在北京动物园鸣禽馆前,手中托着胶泥正在塑鸟的一群姑娘小伙子,如今和我一样,已经成了年逾古稀的老头、老太太。那是50多年前的事儿了。1962年,刚...[继续阅读]
潘秉衡简介:潘秉衡,中国近代著名琢玉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12年2月生于河北省固安县。1924年考入西城翠花胡同怀幼中学为插班生。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院夜大西语班。1926年因家庭经济拮据,忍痛辍学,同年到西四羊市大...[继续阅读]
从我进入北京玉器厂开始,就与夏长馨老艺人同在一个车间工作,虽说不是一个工种,但也经常接触,夏长馨是我最敬佩的老艺人之一。图132 老艺人夏长馨夏长馨1915年出生,祖籍河北省武清县,现属天津市。其父夏仲三是琢玉艺人,由于受...[继续阅读]
在中国古代玉器中,“璧”和“琮”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器物。其中,人们对璧较为熟悉,这可能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京剧《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有关系。“完璧归赵”的故事已经收录为成语。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国...[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