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 “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性实际上是人的各种需要的总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它分类。在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认可的是马斯洛的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马克思认为: “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性实际上是人的各种需要的总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它分类。在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认可的是马斯洛的需...[继续阅读]
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个体社会化过程可能出现某些缺陷,进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倾向,即人格缺陷。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不正确的社会态度,进而养成了不良的行...[继续阅读]
由于人格缺陷的缘故,如果个体使用社会不认可且不能容忍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犯罪动机,当犯罪动机与主体头脑中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或对象相结合,就形成了犯罪目的或决意(统称为意识)。犯...[继续阅读]
对故意犯罪而言,犯罪意识、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相联系,在行为人头脑中形成满足需要对象 (即侵害对象) 的性质或状态的明确目标或意图,即形成犯罪目的; 在犯罪目的指引和激励之下,犯罪意识与犯罪意志相结合...[继续阅读]
心理现象是人脑和周围客观环境进行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外在客观世界的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这是心理产生的机制,犯罪心理同样属于一种...[继续阅读]
1.渐变式模式所谓渐变式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个由好变坏的过程,犯罪人的心理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量的积累之后,才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渐变而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较清晰地分析从犯罪需要的...[继续阅读]
第一阶段,犯罪的某种内在需要或欲求被犯罪主体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出现,激活犯罪主体的某种需要,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犯罪的意向和想法,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形成。在此阶段,由于只有认识...[继续阅读]
犯罪动机是在犯罪人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大量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要以犯罪人的需要和犯罪动机为中介,即只有这些因素转化成为犯罪人的需要,并且使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实际的犯罪行为。1.犯罪...[继续阅读]
犯罪动机冲突就是指犯罪动机与非犯罪动机以及不同犯罪动机之间产生争斗和较量的过程或现象。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双趋式冲突,即在两种犯罪利益不能同时获取时产生的冲突,例如,既想从事盗窃活动,又想从事诈骗活动,但无法同时...[继续阅读]
犯罪动机确立后,犯罪心理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此时,心理活动的重点由原来确立犯罪动机,转变为如何实现犯罪动机。在准备或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犯罪动机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