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壁画所呈现的音乐体制、舞台因素、化妆、剧目等方面来说。(一)乐队呈现北宋杂剧常规体制:鼓、笛、拍板搭配,无丝弦乐器。此壁画中,明显无丝弦乐的配置,可能为正式演出前的“踏场”一幕,一般的我们所理解的主角末泥还没...[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再从壁画所呈现的音乐体制、舞台因素、化妆、剧目等方面来说。(一)乐队呈现北宋杂剧常规体制:鼓、笛、拍板搭配,无丝弦乐器。此壁画中,明显无丝弦乐的配置,可能为正式演出前的“踏场”一幕,一般的我们所理解的主角末泥还没...[继续阅读]
通过以上初步考述,盘乐宋墓杂剧壁画的表现力相当丰富而成形,同时在时代上也属于相对较早的重要新出土戏剧文物之一。本节即以韩城一地为例,说明陕西戏剧活动自唐宋以来兴盛已久,积淀深厚,亦有新的物证可逐步证实。盘乐壁画...[继续阅读]
综合有关此次韩城宋墓发掘的新闻报道及部分研究文章,关于该墓墓主人异族身份(人种种属)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葬式:“墓室内靠西壁有石床,长1。95米,宽1。13米,高35厘米,石床至墓(室)顶1。65米。石床上置木榻,而不用棺...[继续阅读]
上述三条,为我们研究该墓墓主人人种归属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结合中古时期中亚胡人通过丝绸之路在长安(或关中地区)与中原民族逐步交融的历史,我们以韩城宋墓为例做进一步分析。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来自中亚阿姆...[继续阅读]
由韩城宋墓壁画中东壁所绘《佛祖涅槃图》,我们再着重来看粟特人群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说,粟特地区的宗教是丰富多样的,正像毕波指出的那样:盘乐宋墓东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粟特地区不仅是南北东西交通、贸易的十字路口...[继续阅读]
韩城地处关中东部,是长安通往中国东北方向等地的重要通道,不但在军事地理上极其重要,而且在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上十分瞩目,因此中古时期,也是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胡人包括粟特民族在汇集于长安之后,然后再向中国更广远的...[继续阅读]
秦腔,最初也称梆子腔、乱弹等,由于见诸史籍记载最早,后来便以“梆子腔”作为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一大种类,秦腔自然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对其的定义如下: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出自陕西、...[继续阅读]
关于西秦腔之名在文献中一共出现三次,以上围绕第一处《钵中莲》传奇来谈,现在再看另外一出标有【西秦腔】唱段的剧本。这便是《搬场拐妻》一剧,选自乾隆三十五年成书的《缀白裘》第六集。而第三次,则是记录伶人事迹的《燕...[继续阅读]
1960年,戏曲史学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一文中,对于陕西流行的秦腔颇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他看到了秦腔在那一时期的细微的差别:秦腔虽称梆子,但在西安而言,则实为“同州剧”(或连朝邑而称同朝剧)之专称,其音高...[继续阅读]
既然【西秦腔二犯】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的秦腔的名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丝绸之路上出现最早的注明秦腔的戏曲。秦腔、西秦腔及梆子腔,名称虽然不一,但是内质相同。梆子腔在明晚期已经出现,但那时的梆子腔仍括含有长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