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年年贴,家家贴,但确有许多人家并不掌握其中深意,人云亦云,结果贴得含义相反,空负了一腔美好祝愿。“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其中,倒“福”斗方,要贴在门厅正前方,意指“福入厅堂”...[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福”字年年贴,家家贴,但确有许多人家并不掌握其中深意,人云亦云,结果贴得含义相反,空负了一腔美好祝愿。“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其中,倒“福”斗方,要贴在门厅正前方,意指“福入厅堂”...[继续阅读]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字和春联是中国年的两大符号。中国人的新春,是从春联开始的。春联俗称“门对”或“对子”,始于五代时期,到了宋代,贴春联...[继续阅读]
春节里的重头戏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家拜年。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即向长辈叩岁;贺年指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中开始。正月初一一早,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要将准备好的“压岁...[继续阅读]
元宵节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正月里的重头戏,尽管各地风俗礼仪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本质差异,都是为了将团圆的期盼和红火的祝福同时放大。闹元宵的主角自然是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已有千年历史,最早被叫...[继续阅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乍暖还寒、细雨润物的节气最适于睹物思人、纪念祖先,因此,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环,实际上成为家族踏青大聚会,在追溯生命源头的过程中浓厚了血脉之亲。扫墓时的礼仪并不复杂。首先是洒扫坟茔...[继续阅读]
戴菖蒲、插艾蒿、饮雄黄,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标志和最基本的礼仪。竹叶之青,艾草之涩,麦收之丰,构成了端午节的主旋律。而屈原,更因其悲愤的求索成为后人永远的感念。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举国一致。其中几项基本...[继续阅读]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早已成为中国爱情的代言符号,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更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浪漫情怀。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旧时姑娘家最重视的一天。因为在这个多情的夏秋之夜里,她们要借着...[继续阅读]
中国自古便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礼制。月饼本是祭月供品,后来演变为中秋食品和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元宵汤圆一样,都是民间习俗的产物,也是礼仪载体...[继续阅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有关重阳节的知名度最高的一首诗。农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经》将“九”视为阳数,九...[继续阅读]
中国人向以谦逊为美,与人交往时,言谈、用笔多用谦辞,既是客气的表现,也是儒雅的需要。越是正规、重要的活动场合,越是需要以谦辞表白心意,但由于讹传与误导,很多人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连著名主持人都...[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