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界与日租界除驻扎正规军队而外,还组建准军事组织“义勇队”,名义上帮助警察维持治安,同时也是军队的后备力量。 英租界义勇队组建于1896年,由英租界义勇队委员会负责征募与训练。初建时有队员35人,队长为上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英租界与日租界除驻扎正规军队而外,还组建准军事组织“义勇队”,名义上帮助警察维持治安,同时也是军队的后备力量。 英租界义勇队组建于1896年,由英租界义勇队委员会负责征募与训练。初建时有队员35人,队长为上尉...[继续阅读]
英、法、美租界设立初期尚未进行开发建设,荒郊旷野不具备舒适的居住条件,因此外国人大多落脚在老城区,主要集中在东门外一带,赁屋而居。早期的外商洋行多开设在宫南大街、宫北大街,有些国家的领事机构也设在老城区。外国传...[继续阅读]
外国侨民中最具有活力的是远涉重洋来中国“淘金”的欧美各国商人。他们从事进出口贸易与航运业而聚敛致富,是租界里的主要纳税人,其中实力雄厚的代表人物跻身于租界董事会,财富与权势俱增,成为维系租界殖民主义秩序的重要...[继续阅读]
天津开埠后,俄国商人很快就来到天津从事商贸活动,早期多落脚在老城区宫北大街一带。俄国贵族出身的巴图耶夫(M.Batyed)于1874年来到天津,在河北十字街开设阜昌洋行,向俄国运销茶叶、茶砖以及麝香、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同时运...[继续阅读]
公元前一世纪犹太人被罗马帝国赶出了巴勒斯坦家园,流散到欧洲各国,成为“无国籍人”,后来大多取得侨居的国籍。天津开埠后,犹太人也随同欧洲各国商人一道来到天津。犹太人虽然取得其他国家的国籍,却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心理...[继续阅读]
日租界设立之初,居住在天津的日本人不过五六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日租界开始大规模平整土地修路建房,日本侨民逐渐增多。日租界靠近老城区,原有芦庄子、马家口等村落,因此日本侨民与中国居民混杂而居。据光绪三十二年...[继续阅读]
租界开发以后日趋繁荣,很多人热衷于“混洋事由”,在外商银行、洋行、外资企业或工部局、海关当一名高级职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资收入丰厚且职业比较稳定,在旧时代被称之为“金饭碗”、“银饭碗”。其中最风光的当属买...[继续阅读]
20世纪以后,租界社会出现许多被称之为“寓公”的特殊阶层,而且人数日益增多。“寓公”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专指失去领地的诸侯被迫寄寓他国的流亡者,后来也泛指客居他乡的下野官吏。及至近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室、...[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