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底,西安西郊阿房宫遗址附近的高窑村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西汉时的铜器,计有鉴10件,鼎五件(有盖的三件),钟五件,钫和各一件,共22件,除一件外,其它都带有铭文,这是西汉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一至八号鉴,直口、...[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61年底,西安西郊阿房宫遗址附近的高窑村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西汉时的铜器,计有鉴10件,鼎五件(有盖的三件),钟五件,钫和各一件,共22件,除一件外,其它都带有铭文,这是西汉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一至八号鉴,直口、...[继续阅读]
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是先刻在范上然后浇铸而成的。战国时期,铭文开始直接刻在铜器上。至两汉,铜器铭文多半是直接刻凿的,书体有篆有隶。商周铜器铭文大多铸在器内,而两汉铜器铭文则常常刻在器物的口沿或外壁。...[继续阅读]
传世新莽时铜嘉量有二:其一原为清内府所藏,《西清古鉴》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器完好。形制与《汉书·律历志》所记“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籥”相符,五量备于一器,制作精湛,比例准确。器壁正面有81字...[继续阅读]
《莱子侯刻石》为王莽时期的刻石,隶书已接近成熟。刻石全文如下:“始建国夫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文人象,封使诸子食等用百余(馀)人,后世子孙毋坏败。”右侧有嘉庆丁丑年(1817),滕县颜逢甲题记,行书三行,云:“嘉庆丁丑秋...[继续阅读]
《三老讳字忌日记》石刻四列,列四、五、六行不等,左刻三行,行30字,左右和各列间均刻有界栏,在第一列之上有一“此”字,疑原石有额,或遭损折。隶书。石大约立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后数年间,清咸丰二年(1852)五月于浙江余姚客星...[继续阅读]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是东汉初期的一块摩崖刻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今勉县)北石门谷道中,1971年国家兴建褒水大坝时,将该摩崖移至汉中博物馆保存。该刻石刻于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63—66年),记述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继续阅读]
秦汉刑徒墓中的瓦文和葬砖,是后代墓志的滥觞。20世纪80年代初,在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现了秦代的刑徒墓,墓葬内有骨架100具,瓦文18件。瓦文其中的一件上刻有二人的籍贯姓名,共计19字。志文都是直接刻在简瓦上,字体属小篆,很...[继续阅读]
学写金文者,皆以三代鼎彝为典则,认为两汉铜器已是强弩之末而加以忽视;学汉隶者,常以丰碑巨刻为范本,往往不从铭文中汲取养分。二者均不免有遗珠之憾。《阳泉使者舍熏炉》铭文就是汉金文书法的杰作之一。《阳泉使者舍熏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