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中国文体学 > 列表
中国文体学 共有 2279 个词条内容

夫文本同而末异

    语出汉魏曹丕《典论·论文》。曹丕认为,一切文章在“本”上,即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都是相同的,但在“末”上,即如何表现上,却因它们的具体功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根据这种看法,他把文体分成四科,并对各科的形式特...[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纪、表、志、传

    东汉班固史传体分类法。班固所著《汉书》,在体例上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班固在文体方面的贡献,在于史志和传赞的确立和巩固。“志”虽袭《史记》“书”的旧例,但比《史记》更有系统...[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六略三十八种

    东汉班固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班固著《汉书》,其中“艺文志”在继承西汉刘歆所著《七略》(已佚)的基础上,把当时的图书先分成6大类,即“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然后在每一略中,又分若干小...[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晋陆机文体论的基本观点。语出《文赋》。陆机认为,文体(包括体裁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自然万物也是变化多端的。因此,要较好地表现变幻莫测的自然事物,在艺术表现上应该不拘泥于一定的规矩。但是,陆机又认为,“观物必道其质...[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四部分类法

    我国古代袭用的图书分类法。东晋李充首创。他有感于当时典籍混乱,遂在西晋荀勗分类的基础上,分图书为经、史、子、诗赋四部。李充后,自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到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均按这种分类法,只改“诗赋...[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文章与文学

    我国文学史上对“著于竹帛者”的不同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理解上的转换,标志着我国古代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逐渐认识的过程。在两汉之际,“文学”一般是指儒学和泛指一切学术著作,而“文章”,则指文学。到了魏晋南北朝起了...[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文笔说

    我国文学史上关于文体辨析的基本认识之一。文笔之说,始于汉魏,当时的认识是“文笔同致”,都是泛指著述。至南朝,才将文笔析之为二,即“文”与“笔”。不过,对这一区别,在内涵理解上存在着分歧。起初,认为有韵无韵是区别“文...[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辞笔说

    我国文学史上关于文体辨析的基本认识之一。辞笔之分和文笔之分在南朝同时流行,不过对“辞”“笔”之分的认识仅停留在有韵无韵的区别上,其意义认为以“辞”与“笔”代替“文”与“笔”,更能标出这种区别,“文”不一定有韵...[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诗笔说

    与辞笔说相似。参见“辞笔说”条。...[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文体多术,共相弥纶

    梁刘勰文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语出《文心雕龙·总术》。其意是:各种文体各有要求,研究理论必须密切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具体说来,内容有二:其一,文体的确定应以适合表现作者自己所要表达的题旨为前提,即所谓“因情立体,即...[继续阅读]

中国文体学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