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继续阅读]
根据上面的叙述,中国文字学发展的历史按照时代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时期:(一)秦汉时期。秦代到西汉以编纂学童的识字书为主。东汉时期古文经家注意研究相传的篆文、古文、籀文,分析造字的原则,创“六书”说,开始建立文字...[继续阅读]
1.汉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继续阅读]
1.许慎事迹。《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有记载,不过很简略。“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当时很多人觉得许慎很博学,特别是经学。“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继续阅读]
1.收字范围很广。包括:(1)秦汉间通行的篆文;(2)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3)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写得跟“鼎”似的。(4)或体,收当时书本上流行的不同写法。“文籍”的“籍”,“返回...[继续阅读]
1.可以利用《说文》部首和形体分析了解隶书与今楷书的构造。《说文》用篆文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偏旁。隶书、楷书与小篆不同,有些字不知为什么这样写,可以从小篆知道。如:“兵”“其”“采”。“陷”和“滔”,楷书写法不同...[继续阅读]
今日所见《说文》的本子,主要是宋以后的,唐写本很少。清代有木部残卷(唐写本),只存188个字,仅占全书的2%。书籍制度上,最早用竹简、绢帛,但要卷起,不便阅读。又发展出册页、帖子、叶子本,唐代就有了叶子本,可折叠的。唐残本是...[继续阅读]
从前读《说文》的人都要先抱着段注来读的,还要点,全书点下来也要两年时间了。现在不能那样了。1.先要读《说文》,不看注。丰富文字形体的知识,从学习《说文》部首开始。注意文字形体的认识学习。还要熟悉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继续阅读]
1.部的次序。《说文》分部排字受《三仓》、《急就篇》的启发。许冲《上〈说文〉表》讲了“其建首也,……知化穷冥”。至于《叙》中开头的“叙曰”是后加的,非许氏原文。以形体相近者依次系联,并无深意。“始一终亥”。今文...[继续阅读]
1.先释义,再释形,后释音。“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调,和也,从言,周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2.注解的句读问题。一般句读比较清楚,篆文之下,解释字义。有两点需注意:(1)连上篆文为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