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评价”是胡塞尔用来标识对意识行为之“质性变异”的诸多术语之一。“非评价”是指对意识对象之存在与否的“不设定”、“不执态”[1];亦即一种中立的态度。...[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非评价”是胡塞尔用来标识对意识行为之“质性变异”的诸多术语之一。“非评价”是指对意识对象之存在与否的“不设定”、“不执态”[1];亦即一种中立的态度。...[继续阅读]
“他人”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分析中被赋予特殊含义,它意味着“在其他自我形式上的非我”,因而有别于作为“非我”(Nicht-Ich)的陌生者[1]。【文献】H.Zeltner:“DasIchunddieAnderen.HusserlsBeitragzurGrundlegungderSozialphilosophie”,载于:...[继续阅读]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术语中,“其他存在”是一个与“意识”(Bewuβtsein,也可称之为“被意识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1],它意味着所有相对于自我的“本己意识”而言的“陌生之物”,意味着“相对于所有意识及其本己本质性”而言的物质...[继续阅读]
“恐惧”不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所要探讨的主要范畴。它属于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只是在其研究手稿中,胡塞尔才零星地涉及到人类的“恐惧”问题,它与“正常的生存与‘生存’的丧失、生活目标的丧失”有关[1]。...[继续阅读]
“猜测”在胡塞尔的感知分析中与感知的信仰样式(Glaubensmodalitat)和感知对象的存在样式(Seinsmodalität)有关,它奠基于信仰和存在的“基本样式”(Grundmodus)或“原样式”[1]之中。所谓原样式,是指原初的、通常的感知具有对对象的绝...[继续阅读]
“不正常性”是与“正常性”(Normalität)相对应的概念[1],它们同属于胡塞尔后期在第二哲学,即“先验事实科学”领域中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胡塞尔将人类的“正常性”理解为“正常生活的统一性”和“一致性”[2],而“不正常...[继续阅读]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主体性所具有的构造世界之功能是“隐匿的”,因为它在前哲学的经验中虽然未被认知,但却在其中起着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被经验的世界正是由先验主体性构造起来的[1]。尽管这种隐匿性首先会通过那种在...[继续阅读]
“个体直观”是通常意义上的直观。而“普遍直观”则是与“本质直观”相平行的概念。它也是现象学运动得以形成的方法基础。胡塞尔认为,“普遍直观”也是一种直观,“并且更进一步说,它是对普遍之物的感知”[1]。“个体直观...[继续阅读]
“内直观”与“外直观”这对概念不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专门术语。它们更多地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被使用,尤其是在“内”(内在于意识)、“外”(外在于意识)的传统意义上被使用[1]。“内直观”是作为“内在直观”的本质直观的基础...[继续阅读]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直观概念做了新的扩展[1]。根据这种扩展,可以在一个充实的直观中成为自身被给予性的不仅有“感性对象”,而且还有对感性材料进行构形的“范畴形式”[2]。尽管范畴直观与感性直观共同具有“充实功能...[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