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并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剥削阶级思想家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把人的本性说成是先天的、共同的、不变的属性,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亦称“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并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剥削阶级思想家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把人的本性说成是先天的、共同的、不变的属性,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继续阅读]
拉丁文词源Persona,有“人”、“个性”、“性格”等涵义。在欧洲语文中常用一个词来表达“人格”、“个性”、“品格”、“性格”等,如英文为personality,法文为personnalite,说明这些概念之间涵义相近,关系密切。人格的常见义项主要...[继续阅读]
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用语。“人本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本学包括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是欧洲哲学史研究中所说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而狭义的人本学则是指...[继续阅读]
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即关于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道路等观点的总和。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由...[继续阅读]
④亦称为“人性观”。是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看法和相应的学说。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通常是指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和理解人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学说。它是用历史唯心主义看待人的问题的一种道德哲学理论...[继续阅读]
亦译为“人类教”。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提出的道德宗教。主要体现在他晚年的著作《实证主义问答》(1852)中。认为,要使社会所有成员和谐合作,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而且还需要同实证政治相适应的精神支柱。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继续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人格的概念。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离神最近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与神最近的人就是“完人”;而“完人”的美德与现实生活中人的诸美德是不可分离的。完人是“集众美德于一身...[继续阅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体系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潮。十三、十四世纪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后,新兴市民阶级一些代表人物创办了一批针对封建教会的世俗学校,讲授“人文科学”(亦称“人文学科”,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