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家。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980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的学术探索涉及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的诗学价值,古代与中世纪...[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著名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家。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980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的学术探索涉及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的诗学价值,古代与中世纪...[继续阅读]
一种企图用埃及方言代替阿拉伯正规语的文学主张。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历史动因是埃及民族主义的抬头,需要在语言和文学上得到表现。理论形成受欧洲拉丁语古典化影响较大。一些主张埃及化的人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欧...[继续阅读]
也称法老主义。埃及近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学主张。埃及主义者认为,埃及的历史和文明不仅仅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到来后的历史和文明,早在伊斯兰国家出现之前,存在着绵亘了数千年的法老分明,并留下了辉煌的文学艺术遗产。...[继续阅读]
表示巨大悲伤的一种诗,一般比哀怨诗(Complaint)所表现的悲伤更强烈,也更富个人色彩,常常表现个人权利被剥夺,地位被侵占,名誉受侮辱等主题。16世纪,英国《地方官员的镜子》里所收入的“悲剧诗”,因描写死去名人的灵魂,叙述他们...[继续阅读]
这个术语源生希腊语,原意为激情,痛苦或深刻感受。在现代批评里,它指文学艺术中唤起读者怜悯、同情或悲伤的特征。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哀婉感受与悲剧所唤起的同情密切相关,但在普通运用中,它指不应有的不幸或受难所引起的某...[继续阅读]
阿拉伯语“文学”一词的音译。该词内涵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伊斯兰教初创期含义为训导和道德;伍麦叶时期为教育;阿拔斯时期则为训导兼教育,其本义近似我国的“雅”,伊本·穆加法所著《大雅与小雅》即为论述教育与修养之...[继续阅读]
苏联文艺学家,“形式主义”学派诗学理论家,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191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自1918年起,任教于列宁格勒大学。同年,艾亨巴乌姆加入“诗歌语言研究会”,成为“俄苏形式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家之一。艾亨巴乌姆的...[继续阅读]
22位阿拉伯古代诗人的共称,“阿尔沙”为“弱视者”之意。他们中最年长者为阿尔沙·盖斯(A’shaGais,?—629),贾希利亚(蒙昧)时期诗人,被称作“大阿尔沙”。东方学家鲁道夫·赫易尔曾编印过他们的诗集作为“大阿尔沙”诗集的续集。...[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