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章风格、成就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作...[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章风格、成就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作...[继续阅读]
探讨作家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养气说因思想渊源、养护对象、方式的不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现象,要而言之,可分为刘勰和其他古文理论家的养气说两派。刘勰的养气说是在王充...[继续阅读]
清代流行一时的诗学思想。提倡人为编选《唐诗别裁》的沈德潜。主旨见于其论诗之著《说诗晬语》。“格调”并非沈德潜首倡,明代李东阳早以“格调”论诗。《怀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继续阅读]
清代诗人袁枚为反对当时诗歌创作装腔作势、貌袭盛唐,填书塞典、过分讲求格调等弊病而提出的诗学主张。论诗重性灵、薄格调,是明代公安派的一贯主张。由于袁枚论诗在许多问题上和公安派相近,后人遂以“性灵”概括他的诗学...[继续阅读]
清代诗人王士禛为纠正明代七子从声貌上模仿盛唐的作风而倡导的诗学主张。《清文录》卷五十五杨绳武《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则独标神韵,神韵得而风格、才...[继续阅读]
清·翁方纲倡导的诗学主张。肌理说是清乾、嘉时代汉学学风在诗论中的折射。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四《言志集序》:“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说是对神韵说、格调说的补蔽...[继续阅读]
东汉王充对书面语和口语关系的基本看法。文言统一观认为,书面语和口语功能的一致性决定了文、言必然是统一的。《论衡·自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由(犹)语也”,“文...[继续阅读]
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因语言、结构及塑造形象方式方法的不同所形成的特殊体式状貌。是作品形式方面的重要因素,又称“体裁”。文体虽与作品内容有关,但并不规定作品内容,反受作品内容的规定;它不规定表现何种题材和主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