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哲学家舒璘著,四卷,另有附录三卷。分为书、志、札子、启分。书中认为,“心”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纯一是心,乃克主善,善为吾主,动静皆应,虽酬万事,罔有他适,则向之所谓杂者,自无所容立矣”(《答赵公夫》)。...[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南宋哲学家舒璘著,四卷,另有附录三卷。分为书、志、札子、启分。书中认为,“心”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纯一是心,乃克主善,善为吾主,动静皆应,虽酬万事,罔有他适,则向之所谓杂者,自无所容立矣”(《答赵公夫》)。...[继续阅读]
南宋哲学家杨简用语。杨简认为《易》不仅是对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描述,也是对自我运动变化的反映。“《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天...[继续阅读]
北宋哲学家程颢关于心性关系的一个主要命题。认为人通过“穷理”、“尽性”、“知命”而达到“与物同体”、“理与己一”的境界。程颢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己”)与作为客体的事物(“物”)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或等级...[继续阅读]
南宋哲学家叶适用语。用以譬喻认识必须从客观出发,主观服从客观。在他看来,所谓“格物”,既是“绝物”(即主观与客观隔绝),亦是“通物”(即主观与客观相通)。“格物”应是“以物用而不以己用”,主张主观服从客观,反对以主观...[继续阅读]
明哲学家顾宪成提出的概念。当时王学末流倡“无善无恶”,放荡不拘,无复忌惮,危害甚大。顾宪成提出“以诚敬存之,是收摄保住工夫,以义理栽培是维持助发工夫”(《小心斋札记》卷一)。一再强调“小心”二字。认为“语本体,只是...[继续阅读]
南宋哲学家朱熹和刘子澄合编的儿童教育课本。成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共六卷。朱熹根据其理学教育思想,把道德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相应提出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认为小学只是教之以事;而大学则是教之以理,发明小...[继续阅读]
明哲学家顾宪成著。顾宪成提出用“小心”工夫反对王学末流,并将自己书斋取名为“小心斋”,札记故名。书中认为程朱所说的“性即理”一语“极说得直截分明,亘古亘今、颠朴不破”(卷十一)。“性,太极也”,“性,天道也。”(卷...[继续阅读]
明哲学家湛若水用语。在他看来,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可是,“气习物欲蔽之,则本体昏塞而不知返,天理灭矣”(《圣学格物通》卷九)。可见,“习心”即被气习蒙蔽之心。体认天理、消除“习心”的功夫,即是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