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列表
成语故事 共有 261 个词条内容

一丝不苟

    解释: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对于细致工作的赞美有关。在古代,丝绸制作是一个需要极高...[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网打尽

    解释: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聊为相公一网打尽。”。意思是“我姑且把他们全部抓住”。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的捕鱼方式有关。当渔民撒下大网时,希望将水中的鱼全部捕获,不留下任何一条。后来,这个成语...[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

    解释:原意是指一水相隔,水面狭窄,容易渡过。后来常用来比喻两地之间非常接近,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来源与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字千金

    解释: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出处:这个成语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段话描述的是吕不韦为了编撰《吕氏春秋...[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字之师

    成语解释:一字之师,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该成语出自宋代陶岳的《五代史补》。原文为:“齐己作《早梅》诗,谒郑谷,谷改其‘数枝’为‘一枝’,齐己不觉下拜...[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抔黄土

    解释:抔:量词,用于土、沙等,一抔即是一捧。一抔黄土意指一捧黄土,通常用来借指坟墓,意味着人死后的归宿或是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文献,具体文献可能因时代和流传而有所差异,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引用可能...[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时之秀

    解释: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指某人在某一短暂时期内的出众表现或杰出地位。亦作“一时之选”。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身是胆

    成语解释:一身是胆,意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人极其英勇无畏,胆大如斗。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当时,刘备的军队在汉水与曹军对...[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身两任

    解释:指一个人担任两个职务。有的用于形容责任重大,需要身兼数职才能完成任务,有时也用于形容才华横溢,能够胜任多种工作。 出处:该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官员或重要人物身兼数职的情况。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政治体系中,由于人才稀缺或特殊需要,...[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饭千金

    解释: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