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列表
成语故事 共有 261 个词条内容

一木难支

    解释: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来源与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在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王通的文人。他非常有智慧,经常通过比喻...[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日千里

    成语解释: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现在形容进展极快。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成语来源: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两...[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见如故

    解释: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泌)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描述的是人们初次见面时的...[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毛不拔

    解释: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来源:战国时期,孟子与学生们讨论各家的学说时,提到了墨子与杨朱,并评价了他们的学说。孟子认为,杨子的学说主张“...[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以当十

    解释: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来源与引申意义: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的兵法策略,意味着用...[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龙一猪

    解释:“一龙一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两人相差悬殊,高下立判。其中,“龙”代表杰出、优秀的人或事物,而“猪”则代表平庸、拙劣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通过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两者之间在能力、品质、成就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符读书...[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叶障目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出处:《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来源与故事:三国时期,有个穷苦的读书人,他非常好学,经常读书到深夜,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经常买不起灯油,所以一到晚上他就无法继续读书,这令他非常苦恼...[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丘之貉

    解释:同一个山丘上的貉。原指同为一类,后引申为都是一路货色或同一类丑恶的人或事物。用于贬义,形容都是一样坏的人或事物。 出处:这个成语源于古书《汉书·杨恽传》。在古文中,原文是:“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发千钧

    解释: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

一死一生

    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也指生死之间,形容情况极其危急,濒临死亡。同时,该成语也用来形容经历极大的危险而幸存,或是经历生死考验的极端情况。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六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继续阅读]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