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的兵法策略,意味着用少数的兵力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坚强的意志,来对抗多数的敌人。后来,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用来形容任何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在质量、能力或效率上占据优势,能够以一敌十的情况。
比喻意义:
“一以当十”不仅指实际的战斗能力,也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能够轻松地应对多倍的挑战或任务。例如,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人,在完成任务时可能只需别人十分之一的时间,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一以当十”。
近义词:
以一当十、用一当十、以一顶百等,这些成语都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出超出常规的能力或效率。
反义词:
寡不敌众、不堪一击等,这些成语则表示在数量或质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无法有效抵抗或应对挑战。
辨析:
“一以当十”和“以一当百”在意思上相近,但后者强调的程度更高。而“寡不敌众”则与“一以当十”意思相反,表示数量上的劣势导致无法抵抗。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智慧和战斗精神。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一个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士兵,确实有可能在战斗中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从而抵挡多名敌人的进攻。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高效的行动力,就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一以当十”的效果。
成语故事:
秦国将领章邯打败了赵国大将张耳。张耳保护赵王歇逃往钜鹿。章邯即派王离、苏角、涉间再去围攻钜鹿,紧追不放。
河北大地黑烟弥天,烽火不息。眼看秦兵压境,情况十分紧急,赵王连连派遣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怀王闻讯,赶紧派主帅宋义、副帅项羽、末将范增率领2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钜鹿出发。
部队来到安阳(山东曹安县),探子来报,秦军兵力强大。宋义不由心生畏惧,于是下令部队就地扎营,再作打算。就这样,部队滞留了46日。钜鹿告急的消息频频传来。项羽焦急不安,极力劝谏宋义立即出兵。但宋义不听,以各种理由来推诿。项羽不禁大怒,挥刀杀死宋义父子,急遣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率领2万兵马渡漳河为钜鹿解围。秦将章邯听到项羽援兵已到钜鹿,也紧急加调司马欣、董翳前来助战。两军对峙,一时间只听得呐喊声震天;只看见刀光剑影横空,战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秦军果然势强力壮,楚兵连连失利,损失惨重。项羽只得率领全体士卒渡漳河以挽回败局。他明白投之死地而后生就必须断绝一切后路。面对全体将士,项羽深情地看了几眼后严肃而果断地说:“沉掉全部船只,砸碎一切饭锅炊具,烧掉所有的帐篷。我们的成败将在此一举。”
风在悲壮地呼号。在悲壮的呼号里群情亢奋激昂。大家明白: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出路——拼。
轻装的部队已经义无反顾。部队与王离军队再次相遇。战火又燃起。此时,各路诸侯的援兵也已来到钜鹿,然而目睹秦军强大的攻势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秦军较量,都站在营垒处袖手旁观。秦楚这场激战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只见楚兵个个奋不顾身,如入无人之地。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光是楚兵那英勇悲壮的呐喊声就足使观望的士卒害怕战栗!双方大战九回,楚军终于战胜了秦兵,班师归朝。
以后,项羽召见各国诸侯将领。这些曾威风凛凛的侯王将领无一不是用膝行走而进宫的,也没有一个敢抬起头瞧一眼四周的。项羽的威名大振四方,成了各诸侯的主帅。
“一以当十”后来比喻英勇,意思是一人抵得上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