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上下其手,意思是表示玩弄手法,颠倒是非的意思。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向郑皇颉示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便请托亲友,想以假证、伪证,来掩饰丑行,蒙蔽议员们的金睛火眼,以便逃过应有的惩处。于是对那些个议员说:“请左袒我,右袒他。”这也就是“上下其手”了。
引申意义:
后来人们把“上下其手”比喻为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比喻意义: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近义词:
营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义词:
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成语辨析:
“上下其手”与“营私舞弊”区别在于:“上下其手”是比喻性的,一般含贬义;而“营私舞弊”是直陈性的。
文化内涵与智慧:
1. 警示公正的重要性:“上下其手”的故事强调了公正的重要性。当公正被破坏时,不仅会伤害到直接的受害者,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揭示权力的腐败:“上下其手”也揭示了权力腐败的问题。公子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试图侵占他人的功劳。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穿封戌的利益,也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士气。
3. 提醒人们要明辨是非:在故事中,伯州犁使用“上下其手”的方法来询问郑王颉,虽然看似公正,但实际上是在玩弄手法,颠倒是非。这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面的公正所迷惑。
4.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最后,这个故事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的行为和言语就很难被他人信任。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诚信,那么他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秉持的一种价值观。
总之,“上下其手”这个成语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公正、诚信、明辨是非的态度,不要被权力和利益所腐蚀,更不要去玩弄手法、颠倒是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成语故事:
春秋的时候,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郑国。楚军势如破竹,一路推进,很快逼近了郑邑城麇。
驻守城麇的是郑国大夫皇颉,他见楚军来犯,就领兵出战,遇上楚将穿封戍和楚康王的兄弟公子围。皇颉哪里是他们的对手,刚交手几个回合,就掉转马头,落荒而逃。穿封戍和公子围哪里肯放他走,策马急追。穿封戍马快,一跃上前将皇颉擒过来。
穿封戍押着皇颉回到楚阵,关在营中,准备向太宰伯州犁请功。谁知公子围来向他索取俘虏,说是自己抓住皇颉的,功劳应该属于他。穿封戍知道公子围虚荣心很强,而且喜欢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欺压别人,可他也不是吃素的,就和公子围吵了起来。
两人争执不下,只好请太宰伯州犁裁决。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他提了个建议:让俘虏自己来指认,显得公平。
穿封戍想,明明是自己抓住了皇颉,不怕他抵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皇颉被带到伯州犁面前,听候当场裁决。伯州犁对皇颉说:“他们两位正为是谁抓住你而争吵,现在请你来辨认一下,到底是谁擒住你的。”
然后,州伯犁又话中有话地说:“他们都不是没有身份的人,你要分分清楚啊!”
说完,他故意把手抬得高高的,恭恭敬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位贵人就是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公子围。”
然后,又把手压得很低,随便朝穿封戍一指,对皇颉说:“这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县尹,名叫穿封戍。”
介绍完毕,他意味深长地问皇颉:“你看,到底是谁俘虏了你?”
皇颉不是傻子,见伯州犁介绍双方态度,早已猜出来。他知道伯州犁要迎合权贵,乐得顺水推舟,就撒谎说:“我遇到公子围,被他打败捉了去!”
穿封戍听了大怒,但又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公子围抢去了功劳。
后来,人们就用“上下其手”这个成语来比喻共同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