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入幕之宾
成语故事

入幕之宾11.jpg

解释:

        “入幕之宾”原指进入幕府参与军议的宾客。幕府是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因以帐幕搭建,故称幕府。后来,“入幕之宾”泛指参与机密、进入决策圈的人,也用以指称幕僚。

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见而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里讲述的是东晋时期,郗超作为桓温的幕僚,参与机密决策的故事。

引申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入幕之宾”的引申意义已经超越了原本的历史背景,泛指参与核心决策、知晓内幕消息的人。这些人通常与决策者关系密切,能够影响决策过程。

比喻意义:

        “入幕之宾”也常用来比喻参与重要活动或计划,进入核心圈子的人。这些人通常被视为决策者的心腹或得力助手。

近义词:

        心腹、亲信、智囊团、得力助手等,都表示与决策者关系密切,能够参与核心决策的人。

反义词:

        局外人、旁观者等,表示与决策过程无关,不了解内幕消息的人。

辨析:

        在使用“入幕之宾”时,需要注意与“幕后黑手”等成语的区别。“幕后黑手”通常指在背后操纵、控制局势的势力或个人,带有贬义色彩;而“入幕之宾”则更多地强调参与决策、知晓内幕的身份和地位。

文化内涵与智慧:

        “入幕之宾”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古代,幕府是权力中心之一,能够进入幕府参与决策的人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才华和影响力。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权力和决策过程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入幕之宾”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了解和掌握核心信息和资源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上就是对成语《入幕之宾》的详细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入幕之宾1.jpg

成语故事:

        东晋时,大司马桓温手下有个参军,名叫郗超,很有谋略。谈论国家大事,总能分析得透辟入理,有独到见解,所以很得桓温器重,成了桓温的高级智囊。
        桓温是晋元帝的女婿,身份地位特殊,又加上他的才能不凡,因此,在朝廷历任要职,手握重兵,坐镇荆州、扬州东西两个门户。后来担任征西大将军,收复了被匈奴占领了几十年的大片失土,包括故都洛阳,功劳卓著,威望很高。
        但是,由于桓温的权势太大,并日益暴露出取代皇帝的野心,引起皇帝和不少大臣的疑忌。他们处处设防,阻止桓温继续得势。
        那时候,东晋北部边境上,经常来犯的主要敌人是羯族人石虎为首的后赵国。桓温屡次要求对后赵出兵,朝廷屡次不允,却派一些无能的大将前去迎敌。
        桓温对这情形,心里很明白,既恼火,又苦无良策,于是常与郗超密议,思谋搬开篡权的障碍。
        一天晚上,郗超应召来到桓温府中。桓温对他说:“那些几次三番与我作对的人,真想把他们杀光才痛快。”
        郗超劝说道:“只图痛快,不顾后果,事情或许会更不顺手。”
        他认为,朝中有一些声望很高的人,要尽可能争取他们。
        “比如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应当尽量把他们拉过来。”
        当晚,商量到半夜,拟定一个杀人名单,然后,二人同榻而眠。
        第二天早上,桓温请谢安、王坦之来到府中,却让郗超隐在帷幕后面窃听。谢安、王坦之问:“大司马召见,有什么要事?”
        桓温说:“请两位替我拿个主意。”随即,取出名单来交给他们。
        谢安一向稳健,接过看了一遍,暗暗心惊,但不动声色,思量应付对策。王坦之看过,内中有几个是皇帝最亲信的大臣,心想,你岂能想杀便杀?便对桓温说:“这事,还须从长计议。比如这几个,是否……”王坦之指着几个名字,看了看桓温。
        桓温一想,觉得缓一步也好。站起身来,要到隔壁房内去取笔砚,划掉几个名字。一推开门,不料,正好刮进一阵大风,把幕帐吹开,赫然露出了郗超。
        谢安一见,顿时计上心来,正可借此推脱,就对郗超笑一笑,说:“郗先生真可以说是入幕之宾了。”又转身对桓温说:“大司马让郗超在幕后窃听,这是什么意思?告辞!”
        桓温十分尴尬。这次杀人计划只得作罢。
        由于一批大臣忠心护卫皇帝,桓温的篡权野心终于没能得逞。
        后来“入幕之宾”这个成语,用来称参与机要的人,也指亲近的人或幕僚。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