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七步之才原指曹植七步内能作出诗的才华,后指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来源: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荳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曹植对曹丕的强烈不满和自身艰难的处境。曹丕听了以后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引申意义:
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比喻意义:
比喻人的才气高,文思敏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近义词:
文思敏捷、出口成章、锦心绣口
反义词:
江郎才尽、才疏学浅
成语辨析:
七步之才和“出口成章”都可形容人的文才很好。但七步之才偏重在“才”,强调诗文创作速度快;而“出口成章”偏重在“出口”,强调即兴作诗,讲起话来像写文章一样流畅。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七步之才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它告诉人们,无论在何种境地,都要有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同时,七步之才也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要冷静应对,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化解危机。七步之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成为了才情出众的代名词。它鼓励着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曹植在仅仅走七步路的短暂时间里,作出了一首诗。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但是,围绕着这首诗的创作,却有着一段辛酸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他和曹丕一样,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十多岁时,就已熟读了《诗经》《论语》以及大量辞赋。他才思敏捷,作诗、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有一次,曹操看了他写的东西,吃惊地问:“这是有人代笔写出来的吧?”
曹植摇摇头,说:“孩儿哪里敢这样做!父亲若不信,请当场出题一试。”
曹操由此发觉,曹植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曹操建成铜雀台,传令几个儿子上台,当场作赋。18岁的曹植很快写成一篇,义辞俱佳,言语得体,从而更博得了曹操的宠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几次打算立他为魏太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对此非常恼火。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力促曹操改变主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终于立曹丕为魏太子。
曹丕生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让曹操不喜欢曹植。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一次,竟私自打开司马门,坐着马车奔驰而去。曹操知道后大怒,把掌管司马门的官员处死,对曹植也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曹操曾立下规矩,家里人不准穿绣花的绸缎衣服。但一次,他发现曹植的妻子穿了这种衣服,便命她自杀。从此,他对曹植更加不满。曹植也非常苦闷,时常喝酒解愁。
不久,曹植奉命带兵出征。曹丕故意带了酒食去向他祝贺,把他灌得烂醉,不省人事。正好这时曹操召曹植问事,曹植无法前去。这一下使曹操大怒,认为他自暴自弃,便借故把一直为曹植说好话的杨修杀了。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父位任宰相。不久,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即魏文帝),随即迁都洛阳。
从此,曹丕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他以父丧期间礼仪不当为由,把曹植拿下问罪。母亲卞太后要他体念手足之情,留下曹植一条性命。曹丕要卞太后放心,说只是教训教训曹植而已。
当时曹植为东阿王,曹丕指责他依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他说:“父亲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则证明你一向在欺骗人,定要治你死罪!”
曹植并不慌张,点点头说:“请出题目。”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准有‘兄弟’的文字。”
曹植不假思索,应声迈开脚步,走一步念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念到这里,刚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顿觉羞愧难当,免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原来,这首诗说的是这样的意思:要煮豆子作豆豉,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呀,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尽管免了曹植死罪,但曹丕后来还是不放过他,把他东迁西迁,使曹植经常处于恐惧不安之中。41岁那年,曹植就悲哀地离开了人世。
《七步诗》现在常用的只有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们以“七步之才”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或下笔便能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