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食周粟
成语故事

不食周粟11.jpg

成语解释:

        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成语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成语来源:

        商朝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后来,他们听说西伯姬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任命姜尚为军师,积极准备讨伐商朝。他们首先讨伐了商朝的属国——黎国,接着又攻打了商朝王畿的北大门——邶国。灭掉邶国后,武王便挥师东进,到商朝国都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大会,列数商纣王的种种罪恶,准备与纣王决一死战。这时,伯夷叔齐又出来阻止,想让武王给商纣王留点余地,让自己去劝说他主动退位。但是武王没有听他们的意见,还是发动了战争,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觉得这种做法很可耻,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上,靠采集山上的野果及野菜生活。后来,他们在饥饿中死去了。

引申意义:

        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义的人有瓜葛。伯夷叔齐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选择了不吃周朝的粮食,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比喻意义:

        用来比喻某人或某团体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的影响,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近义词:

        忠贞不渝、坚定不移

反义词:

        卑躬屈膝、苟且偷生

成语辨析:

        “不食周粟”与“不食嗟来之食”意义相近,都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或恩惠。“不食周粟”更多地用来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义的人有瓜葛;而“不食嗟来之食”则含有轻蔑侮辱的意味。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气节和尊严的高度重视。伯夷叔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坚定,他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种精神境界和道德追求对于后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的影响,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不食周粟1.jpg

相关故事:

        殷商末年,臣属于殷王朝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国君最喜欢的是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任自己的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
        就在这时候,国君生病去世。大臣们尊重国君的遗愿,请三儿子叔齐继位。但叔齐心里非常不安。他和大哥伯夷感情很好,再说伯夷是长子,理应由他继承君位。伯夷呢,并不因为自己是长子,理所当然地继位。他一再劝说叔齐继位,并坚持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两人争让不下,最后伯夷索性逃走了事。
        叔齐并不因为伯夷逃走了就继位。他认为应当按照规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继位。自己是老三,还是不能继位。为了避免矛盾,他学伯夷的样,也逃走了。于是,国人只好把老二立为国君。
        叔齐在外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伯夷。两人商议下来,认为殷天子纣太残暴,各地兵荒马乱,还是投奔到西面周国的西伯(即周文王)那里去。西伯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后,非常高兴,当即把他们留了下来。
        不久,西伯死去,新继位的姬发(即周武王)让将士们穿上孝服出征,摆出一副讨伐殷商的架子。伯夷和叔齐知道这情况后,不顾一切地拦住武王的马车劝谏道:“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吗?你是臣子,却去打君王,这能说是仁吗?”
        话音刚落,武王的左右就举起长斧,要把他们杀死。辅佐武王的姜太公赶紧拦住,对武王说:
        “他俩是孤竹国君主的儿子,虽然反对我们出征,但作为纣王的臣子,算是尽了义,还是放他们走吧。”
        武王点头同意,左右把伯夷、叔齐推向一边,大军继续行进。其实,武王这次东进是试探性的。到了黄河渡口孟津(今属河南省)就折回来了。
        两年后,武王真的兴兵伐殷,结果很快灭殷,纣王自焚而死。伯夷、叔齐认为武王这样做是不对的,不愿再奉他为主子,便来到人烟稀少的首阳山(在今山西省蒲州境内)隐居。
        两个老头既不愿当周朝的臣民,也不愿吃周人地里长出来的粮食。他们下定决心,只吃山上的野菜、野果度日。
        野菜野果难以使他们填饱肚子。碰到冬天,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一次他俩在山上找薇菜(一种野菜),遇到当地的妇女。那妇女劝他们下去找些粮食吃。两人表示不吃周人地里长出来的粮食。那妇女讥笑说:
        “现在普天下都是周天子的土地,你们采的薇菜,不也是周人山上长出来的吗?既然薇菜可以吃,那么粮食为什么不能吃呢?”
        两人回答不上,讪讪地走了。他们饿得快死了。便作歌唱道:
        登那座西山,
        采集那些薇菜。
        以强暴替代强暴,
        还不知自己错了。
        神农、虞舜和夏的时代再也没有了,
        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归宿呢?
        哎呀,死吧,
        命运注定我们要在这里死去。
        不久,这两个宁愿在首阳山采薇度日的老头,终于活活饿死。
        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自然是没有必要的。后人用“不食周粟”来比喻坚守气节,宁愿死去也不承认新的政权。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